《大唐:开局抢回武媚娘》

378帐公开,典范天下知(2/3)

笑意盈盈道。

    李治抬头,很认真看李格:"近来物价上涨的很利害,听说父皇已严令三省六部平抑物价了,你可知道?"

    李治这话题转得有点快,不过李格倒没有感觉不妥,他已经习惯了这小九的思维乱跳。

    听李治问起这个,李格乐道:"是啊,父皇为此,连发了几道旨意,三省这里,可是费了老大的劲了,甚至还在东市和西市设了五均官。

    将这长安东、西两市都派驻了官员,各市设令,令、长皆兼司市,还说要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就是为了平抑物价之用的。"

    李治,瞠目结舌。

    卧槽!

    居然在长安城东市和西市都派驻了官员,自己竟还不知道?

    这手段不对呀,它难道不是东汉的王莽新政的手段吗?

    借官方平抑物价,监督商人们的交易,这简直是如出一辙啊!

    房玄龄和杜如晦,胆子够大的哇,居然敢这样玩?

    这做法,是必定失败、行不通的哇!

    不过仔细想想,他们如此做,也并不会令人觉得有多奇怪。

    这二人,你要说他们没有水平吧,那是不可能的,他们终究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名相。

    可他们的才能,也就只能来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可前人,压根没有通货膨胀概念,哪怕是有一些物价飞涨先例,先人们平抑物价的手段,也是粗糙无比,效果嘛,只有天知道;

    因为几百年以来,只有钱荒,哪有过通货膨胀啊,想找先例,门都没有!

    而另一方面呢,则是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经验,可这经验,他们也没有啊;

    从前的天下,一潭死水,根本不存在大规模商业贸易,在这个粮本位时代,也不存在任何金融知识。

    你让房玄龄和杜如晦去赈灾,他们懂,也在行;

    让他们去管理诉讼,他们也有一两把刷子;

    让他们劝农,他们经验也还算丰富,总归是经常做的。

    可你让他们去解决眼下的这通货膨胀的烂摊子,他们能怎么样?

    他们根本就不会啊!

    李治感觉很悲哀,而后看了一眼李格,问:"结果如何?"

    李格乐呵呵道:"房相和杜相倒还算是颇有才干的,物价,至少勉强平抑了下来。嗯,这个月,布匹价格,只涨了三个铜钱,比从前好一些。"

    李治就暗绰绰地想,果然如同奶爸所预计,这怎么行,绝对不行啊!

    "那么父皇怎么说呢?"

    "父皇?"李格道:"父皇还不满意,再三催促,要拿出更可行办法。"

    李治笑言:"那么三哥认为,这样的做法行得通嘛?"

    "我哪里知道。"李格摇头,苦笑:"不过,看着还成,这不是物价平抑下来了吗?"

    李治继续微笑:"我觉得三哥应该上一道奏疏,就说这个办法,必定失败、行不通!"

    "为啥?"李格愕然,小九弟你又想怎么坑我?

    李治认真道:"不为神马,不行就是不行,三哥信不信我,我可是为了你好啊。"

    这话说的,可信度不高啊。

    可看李治一脸认真、一脸诚恳,李格觉得就像是李治从来没有坑过他似的!

    李格犹豫了一会儿,忍不住道:"若是上了奏疏上去,岂不是和房相和杜相为敌?"

    他再笨,也知道跟房玄龄和杜如晦作对,那没有好处啊!

    "不!"

    李治摇头,肯定道:"房相和杜相这一次肯定是要摔跟头的,三哥上书,只是减少这方面的损失,这是做好事。

    按照现在的情况下去,以我估计,市场会更恐慌,到了那时,那就要血流成河了。"

    "这么严重?"

    听李治说的这么夸张,李格惊讶,半信半疑。

    他其实是很相信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能力,觉得应该不至如此!

    现在,朝廷三省六部都动员了,大家为了此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多多少少总能起点作用吧!

    "要不,我们一起上书?反正近来父皇对我有点小意见,咱们为了百姓生计上书,父皇若见了,一定对我印象有所改观。"

    李治说着话,竟直接从袖里取出来一份奏疏,拍在桌子上,豪气十足的道:"来,奏疏我都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