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春》

第四四零章 传说是真的(2/3)

>
    站的有些太靠前了?

    李承志顺手洞穿一个兵将的脖子,冷声喝道:“退,半丈!”

    两侧执枪的李孝先与皇甫忠,及身后的两什部曲齐齐的往后一退。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之后的兵卒并未被这三枪吓往,而是争先恐后的怒吼着朝李承志杀来。

    但墙道就只有丈五宽,并排至多也就能走四五个人。兵卒又穿的厚,还披着甲,速度能有多敏捷?

    且拦道的弩车足有三尺高,根本跳不过去。兵卒只能将枪夹在腋下,手脚并用的攀上城弩再跃下……

    就是这数息耽搁,已足让李承志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丈二槊枪就如毒龙,更似钢鞭,越过一个捅一个,翻来两个抽一双。

    李孝先与皇甫中早将白甲军独有的“伍式突击”阵形练的精熟。与李承志的配合更是紧密无间,长槊下但有漏网之鱼,尽皆被这二人补枪。

    眨眼间,就有十数个兵卒被他们扫下了城墙,并在城弩下留下了七八具尸体。颇有些“三夫挡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身后的两什李氏部曲就如看戏一样,干着急却使不上劲……

    兵卒似是如潮水一般的从身侧涌过,陆遥的双腿却似钉在了地上,枪尖更在扎在弩车下的砖缝中,死死的抵在护心镜上。

    若非这般,他早被兵卒拥挤着翻过了城弩,死在了李承志的枪下。

    就差那么一丝,就是身首异处……

    盯着那柄散发着无尽的杀气,随手一挥必有兵卒倒地的槊枪,陆遥眼中尽是惊疑。

    刃长三尺、宽逾寸余、梭锋(破甲梭)足厚三分的丈二长槊?

    只是这槊刃怕是就足有六七斤重,寻常军将当佩剑使都嫌重。

    枪攥(尾部铜制配重)竟都近有一尺长,粗逾三分,那这杆槊至少也该在三十斤往上。

    而军中枪兵所用之长枪,才是六到八斤……

    陆遥敢发誓,领了半辈子兵,打了半辈子仗,用马槊的见过不少。但在在马下能将如此利器耍的如同一根筷子的,今日绝对是第一次。

    若非每一槊挥过,必有一溜火花闪现,或是一道血箭飙起,他几乎以为这槊是纸糊的……

    就是恍然间看到这杆寻常兵卒端直都会喘气,此时却轻的如同一根羽毛一般的槊枪劈来,陆遥才猝然惊觉,险之又险的逃过了一命……

    这是谁?

    印像中,能用得这般重兵、且如此轻松的,好像只有奚康生、杨大眼?

    但那两位都已年过五旬,而这张脸嫩的却能掐出水,嘴唇上连胡子都不见几根,分明就是个少年郎。

    不但年轻,而且仪度非凡,竟比姿美称世的元怿都要俊逸几分?

    如此猛将,绝非无名之辈,但为何自己就没一丝印象……

    无意见,双眼掠过已至城门下的那驾云车、以及正迎风飘扬的帅旗时,脑中好似闪过了一道光,陆延的脸色惨白如雪。

    李承志?

    于千军之中阵斩慕容的李承志……

    怎可能?

    堂堂讨逆元帅,贵为郡公之尊,你不在军中坐镇,竟潜入城中,冒九死一生之风险,行里应外合之举?

    想起来是如此的荒唐可笑,但不知为何,陆遥心中竟万般笃定。念头刚一生出,再无半丝动摇。

    绝对是李承志!

    如果杀了他,岂不是就地就能反败为胜?

    心头突的迸出股热血,瞬间涌上脑海,竟刺的双眼赤红。陆遥用起全身的力气嘶吼着:“杀……杀……”

    ……

    大军并非一窝蜂的冲到西城之下,而是有条不紊,虽快却不乱,更不慌。

    故而路程虽相差无几,骑马的元鸷反倒比步行的陆遥慢了许多。

    等至城下,李承志已然与城墙守军杀作了一团。

    此时天已透亮,东天已然跃出了一道金边。朝霞如火,就如泼洒在城头上的热血。

    暂为主将,为发号施令,元鸷自然要登上了云车,故而看的极是清楚:

    一个穿皮袍的军将,将一根长槊挥的密不透风。或刺、或斩、或劈、或抽,竟将四五百守军死死的阻在了城道之中,不得寸进。

    两侧各有一个军将,但只多是捡漏补枪。至于身后的那两什刀兵……就好像在看戏?

    白袍军将每一槊挥过,便有一物掉落至城下:或是一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