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砍三国之御寇》

74、屁股决定脑袋(3/4)

觉得“献帝为伪帝也”,士族文人这里,却未必行得通吧?

    将自己的顾虑说出来后,于禁亦是眉头一皱,沉思起来,而此时的祢衡却是嘴角一扬,笑着接口:“这事容易。”

    他素来不甘落于人后,在刚才几人说话的空儿,已经先想到了此点,找到了对策。

    “主公,咱们说的话,士族文人未必会信,可若是出自汝南袁氏之口呢?”

    那自然不一样了!

    王政明白了祢衡意思,想了想又问道:“便是能在天子身份上做些文章,无论袁家发声,还是咱们散布谣言,都需要时日酝酿,短日内恐怕见不了成效,而士族西顾的形势,要是这般下去,很容易越演越烈,却该如何是好?”

    “若要仓促间扭转劣势。”祢衡点了点对面的陈瑀,笑道:“唯三公有此能也!”

    徐方第一个反应过来,当即拍案叫绝:“正是如此!”

    “将军治下,目前唯彭城不见此事,便是因子布先生德高望重,镇之以静,士族文人便少有因天子虚名而西行矣。”

    这下众人都听明白了,祢衡的意思便是让琅琊颜氏、王氏和下邳陈氏,几个徐州本地的顶级世家带头登高一呼。来扭转局势。

    陈瑀则是面露犹豫,在王政这里当官不算什么,可若是这样形势却等于是整个家族都要彻底站队到王政一边,却是截然不同了。

    尤其是这样...

    还等于是和如今天子在手的曹操公然唱反调啊。

    “刺史。”犹豫了好一会,陈瑀望向王政,期期艾艾地道:“老夫年老德薄,怕是徒劳无用,反会弄巧成拙...”

    怎么找借口时的措辞都这么一致,没点新意啊?

    王政只当没听见,看都懒看陈瑀一眼,便直接拍板决定:“此计不错!”

    “就这么定了!”

    “将军,”徐方又拱手道:“方才于少校和祢先生的计策一条治本,一条治标,可谓面面俱到,算无遗策,末将甚为钦佩,所谓见贤思齐,愚者千虑之下,亦有一得,却也想到了一条对策。”

    他说话做事向来滴水不漏,这点连王政都暗自钦佩,不由笑道:“阿方,且说来就是。”

    “喏。”徐方道:“末将觉得,彭城为何无事,而琅琊、下邳尽多动荡,其实也不仅仅在于张国相一人之因,亦有民不聊生的原因。”

    见王政面露愕然,徐方继续解释道:“而今乱世纷争,若非艰难,谁愿离开故土,远走他乡?”

    “将军怜悯百姓,礼遇世家,却忽略了那些小门小户的士族士子,其实多年战乱,兵祸波及之下,处境也颇为艰难。”

    “末将从军以来,常常听闻义军所过之处,如飞蝗过境,片草不留。昔日千顷之家,灭门者甚众,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故此士族以视我为贼、为寇,很大程度上也正取决于此。”

    这事王政在青州便做过,不过自入徐州以来,他所到之处,不敢说秋毫无犯,至少没有扰民不宁,徐方说的明显是他的前辈,如徐州黄巾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其实对于徐州的士族阶级,王政其实也只是暂时把獠牙收敛而已,人类本就很敏感的动物,如中小士族这种实力不强却能存世许久的,更是惯能见风使舵的,常常事先便能嗅到一些潜在的危险。

    而徐方如今的意思,却是建议王政对这类阶级亦要“仁义、善待。”

    王政也听明白了。

    然而问题却是任何封建王朝的末世乱想,本质上的冲突都是土地兼并严重,这几乎在后世天朝都成了一种常识,王政岂会不知道?

    所谓天下合久必分,便是土地兼并到了大部分人都活不下去了,只能通过战争让土地和人口之间再次恢复平衡状态,同时让统治阶级进行一次洗牌,才能再次合久必分,太平个两三百年。

    士族就是地主,世家就是大地主。

    对他们好就没办法对百姓,穷人好,

    不夺前者的土地,又如何分给后者?

    在科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前,这是难以解决的原则性矛盾,顾此便要失彼,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王政最终是一定是要二选一的。

    而问题是,从一开始,他已做出了选择。

    徐州甚至整个天下,土地永远就那么多,如今王政的治下百姓生活的不错,很大程度亦是因为他的黄巾身份,导致每得一地必有士族逃亡,自然有无主之地出现,便可分给从青州跟来的流民,麾下的士卒等等。

    一旦善待地主了,现在的士族或许不逃了,早些逃亡的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