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舍:舍掉三禅的乐。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谷。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
僧人修证了菩萨,又不知道过了多久,应该有几千年之久,菩萨决定转入轮回。
只见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从净饭王夫人摩河摩耶的左肋以夺胎之法入胎。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所开"住胎"之相。
四月八日,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成为太子。
据说太子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
十九岁之时,太子看到世间老、病、死等无常之苦,而产生修道之念。在一个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抛弃王位、财富和妻子,悄悄离开王宫,决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隔阴之迷已消。黎明,太子抵达罗摩村自剃须发,披上袈裟,并遣侍者车匿回城向净饭王报告他已出家。
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体枯瘦,仍未见道。他便放弃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太子来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
经过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成佛。腊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缘起无我之理,"所作之办,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成就"无上正品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三十五岁。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言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释迦牟尼成道后,先赴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以后陆续又度化了一千余人。释迦便率领一千二百五十徒众,周游各地,宣讲佛法。释迦推动正法之轮,碾破异端邪说,弘扬佛法,称为"转轮"。在四十五年中,释迦深入民间,说法普度众生。
或称入灭。即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中国人讲虚岁实际七十九岁),自知阳寿将尽,便离开说法的王舍城,来到拘尸那迦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头朝北,右手支脸,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并拢,取侧卧之势,面向西,进入大般涅盘(大解脱)之境。入灭前嘱咐弟子阿难:"已成者皆灭,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戒为师。"又,小乘之说无"住胎相",有"降魔相"(即成道前力挫诸魔的诱惑),称为"小乘八相"。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四十九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在四十九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