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永昌》

第三百九十六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3/4)

不了,待到秋收之后,俺们再还他们一部分粮秣……”

    二人相视一笑,像极了狼狈为奸。

    ……

    对于借道与借粮两件事,陈胜只是顺手为之,并未太过关注。

    他料定了张良与宋义,都大概率会答应他的借道与借粮要求。

    反正棋子他已经落下去了,无论这二人肯不肯答应,他都有的是办法,逼着他们不得不答应!

    自打定主意,今岁不再对外动刀兵之后,陈胜便按耐住性子,真正沉下心来仔细的梳理王廷内政……

    随着时间推演,他渐渐体会到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王道境界!

    那是一种山河社稷、黎民众生皆在心头,却无一是束缚,而都是可供利用的资源,不同的组合能配合出不同特效的妙境!

    而这种精进,始于他对“王权”二字的进一步了解。

    王权于他,如影随形,如呼吸般轻而易举、顺理成章。

    但对于除了他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对于距离他最近的一干文臣武将,王权都是一座沉若万钧、高不可攀的大山!

    而对于真正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们来说,王权……就是大势,他挥洒出去的一粒沙,落到底层,都将会变成一颗毁天灭地的陨石。

    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任何一道涉及到百姓的王令,都必须要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

    甚至于,能不颁布任何涉及到百姓的王令,就不要颁布任何涉及到百姓的王令……

    百姓在王权面前,实在是太弱不禁风了,就像是蒲公英一样,摸不得、抓不得,吹口气都能令其化作漫天飘絮,随风而逝。

    哪怕他的本意是像令百姓们过得更富足、更体面一些,但当王令真正落到底层时,也大概率会扭曲成连他自己都不认得的模样。

    大多数的事务,都有一个“度”。

    这个度,就像是做菜放盐,多一分咸、少一分澹,唯有恰到好处,才能算是一道合格的菜品。

    而偌大的汉廷,官吏成千上万,成分复杂、形形色色,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是以同样的一道王令,落到底层的官吏手中,却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心往上爬者,往往恨不得将王令拆开了,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咀嚼,或一刀切,或变本加厉的去执行王令。

    而一心摆烂者,则往往会本着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人生信条,或将王令束之高阁,或敷衍了事的去执行王令。

    真正能理解他王令的本意,并不偏不倚、公正严明去执行王令的官吏,反倒是极少数……

    以前汉廷只有九郡之地,陈胜时时刻刻盯着,且有汉廷的内里向心力作粘合剂,这种情况还勉强在陈胜的控制之内。

    而今汉廷疆域扩张至四州之地,麾下五十余郡、六百多县,陈胜再无法凭一己之力给治下所有郡县官吏施加压力,汉廷内部的向心力又因为疆域翻倍而被冲澹,这种情况就变得尤为突出,连一些完全不涉及到任何惩处条款的与民生息政策,竟都在一些远离中枢的偏远区域搞出了天怒人怨的恶性事件!

    还好千机楼反馈及时,陈胜及时的解决问题、平息事态,才终未导致那些恶性事件发酵,酿成大祸!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事与愿违事件后,陈胜痛定思痛,思忖了足足有四五日之久,终于明悟,或许是自己的思维出了偏差。

    自己太急了,也用力过勐了!

    就跟种地一样,再渴望丰收,也只能尽力的做好的选种、耕种、除草、施肥,然后将庄稼交给时间,交给阳光雨露……拔苗助长,贻笑千古,他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从那之后,他这位在汉地之内如日中天的汉王,就一点点的收敛了自己的光芒!

    他不再颁布王令,命各地百姓,必须要耕种什么粮食。

    他只是将稻种的价钱调低到近乎免费赠送的程度,在将稻米的收购价格,抬高到其他粮食的数倍!

    他不再颁布王令,命各地百姓,必须要养多少家禽家畜。

    他只是将所有的家畜家禽的规模,都做出了一个细致的划分,达到什么规模就能领取王廷什么奖励……

    他也不再颁布王令,命各地的适龄儿童,必须要入官学蒙学。

    他只是派出了大量的游骑,游走于各州乡里,宣告入读王廷官学之适龄儿童,不但由王廷承担入学儿童之衣食,家中还可面粮赋半成。

    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汉地百姓对于陈胜这位汉王的最新了解,都止步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