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415-永乐大帝的宿命(终)(1/6)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大明随着时间的发展,就像一座搭建的越来越高的通天塔,落地在满世界的平房中,耀眼夺目,高高在上。

    千年未有之盛世的概念,开始自上而下慢慢的深入到了所有人的心中。

    而在盛世之中,人口也开始爆发式的增长,无数的人在朝堂更加开放的政策下,随着郑和的船队去往了海外的各个地方。

    他们淘金,谋利,一步一步奠定属于他们的基业,传播着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如殖民一般赚取着当地百姓的金钱。

    只不过区别于殖民的是,他们也同样给那些地方带来了繁荣的机会。

    于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崇敬起大明,他们也开始跋山涉水的想要看一看传说中最为昌盛的国度。

    大明天朝,海纳百川,不会因为他们来自蛮夷就瞧不起他们,反而感化着他们千方百计的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明人。

    甄武曾听小七来信说过,哪怕远在马六甲,当地的所有人也以拥有一张大明户籍而感到自豪。

    甚至还有一两个小国国王向朱棣***,希望前去大明为官,更好的学习中华文化,亦希望大明派遣官员前去他的国家带领他的臣民告别蛮夷。

    同化如一场海浪一般,开始席卷整个世界。

    至于郑和,他率领着舰队足迹走的越来越远,当橡胶,红薯等物品开始出现在大明国土之中后,农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也逐步的开始萌芽。

    甄武曾把一艘他自己做的简易小船,在各行业优秀的工匠面前展示过,小船很小,只有巴掌大小,而且简陋的令人发指,但是它却可以凭借一个蜡烛,不靠风力,不靠人力航行在水中。

    所有工匠都好奇的研究着。

    一个点燃的蜡烛是如何让两个紧密合在一起的锅盖进行鼓动,又如何通过鼓动让气流顺着小管推动着小船前行。

    就像烧火的鼓风机一样,区别却是不需要人力拉箱。

    于是蒸汽这个新的动力方式,第一次出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点亮了他们新的世界。

    造船的工匠是最受触发的,五年后他们成功的造出了一艘蒸汽船,只不过这艘船的体型太小,而动力设置不仅复杂,声音还特别噪杂,完全无法与现有宝船相提并论。

    一些保守派开始唱衰。

    但是在甄武表明力挺的态度后,无数的年轻工匠,奋不顾身的扑进了改造蒸汽船的大业当中。

    他们一方面想要通过努力得到甄武的青睐,另一方面也被甄武那句「你们将改变世界」的话语而激励。

    年轻人总是最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同样年轻人也更容易激进而奋发。

    他们如初次猎物的幼虎,迫不及待的想要证明着自己。

    无数受过「爱朝廷,爱国家,爱人民」之类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勋贵子弟,从讲武堂中毕业投身到了军队。

    他们朝气蓬勃的想要报效国家,而他们的出现,也激励出一批更为纯粹的年轻士子崭露头角。

    迂腐的老家伙,若仍总惦记着自私之利,终将会被扫入尘埃之中。

    也因为这番变化,朱棣在朝堂上把文臣集团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到了永乐十七年的时候,竟比甄武预料当中,更早的迁都到了北京。

    在这期间,甄幼淑改回了本名孙幼淑,嫁给了青梅竹马的三月,而朱瞻基也娶了青梅竹马的张若霖,并且在永乐十七年的时候,成功生下了他的长子。

    朱棣仿佛当年亲自带着朱瞻基一样,欢喜的总是想把他的重孙子放在身边照顾。

    而张若霖是二贤的女儿,甄武算是朱瞻基儿子的舅姥爷。

    这…让甄武莫名想起了蓝玉和朱允熥

    。

    甄武好笑的摇了摇头。

    蓝玉如何能与他相提并论。

    先不说朱瞻基也算是他看着长大的,朱瞻基和三月简直亲如兄弟,单单朱瞻基的情种本色,也不会让一个后来者骑到张若霖的头上去。

    不过,即便如此,甄武也打算消减他身上的权势了,因为张玉清随着年龄越发的唠叨了,好几次都明里暗里的表示想要一家人团聚的想法。

    她这辈子算不上苦,唯一让她觉得遗憾的是,自从家里发达后,就很少再能见到几个儿女团圆在她的膝下了。

    但朱棣好像是打定主意要与甄武来一场有始有终的君臣之谊,甚至明言对着甄武说过,他只要不死,甄武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