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话下。”
“手脚功夫胜得,怎就饮酒胜不得,莫得对自己没信心?”
萧钦之一顿偷换概念,让两个武父子顿时糊涂了,却也引来了几人围观,有“好心人戴氏子”适时提示道:
“文人练口舌,武人练功夫,口舌之辩论,萧世兄,胜之不武。”
来人是戴氏戴宗,胖老八的表哥,事先定好的托,与杨氏兄弟也相熟,自然可以插话,杨尚宝请戴宗坐下,道:
“戴世兄说的有礼。”
一切水到渠成,配合的天衣无缝,见周围又围上了几人来看热闹,萧钦之开始了发挥,笑道:“杨世兄,你兄弟二人,虽是习武之人,但若要真论起来,却也不算。”
杨孜敬忙不迭道:“为何?”
萧钦之道:“弘农杨氏,大名鼎鼎,天下谁人不知,杨世兄祖上四世三公,何其辉煌,皆是文中荟萃......”
当着如此多人的面,萧钦之清新脱俗,且水到渠成的一顿奉承,历数弘农杨氏族长光辉事迹,洋洋洒洒几百言,让历来以祖宗荣耀自居的杨氏兄弟无法反驳,瞬间对萧钦之有了好感。
萧钦之又道:“若以阀望论断,杨世兄体内流的是文脉之血,不知我说的可对?”
杨孜敬铿锵点头。
“既然流的是文脉之血,亦可称之为文人,我可没占杨世兄便宜。杨世兄,你说,这酒当饮否?”
“饮!”杨尚宝无法拒绝,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当即豪爽道。
...
不出所料,杨氏兄弟最终还是被萧氏三兄弟给灌倒了,临倒前,杨尚宝还搂着萧钦之的肩膀,醉醺醺的喊道:“萧世兄,明日再饮,接着饮。”
一切尽在掌握在。
对于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言,没有什么隔阂是一顿酒不能拉近的,如果不行,那就再来一顿酒。
杨氏兄弟给刁氏的仆人抬下去休息了。
萧氏三兄弟起身,散散酒气,找了一处没人的地方,扔掉了袖中的蒹葭,再把左边的衣服紧紧捏了一把,浸出了一大滩酒。
酒量在高,也怕阴招,萧钦之冲着桃花,嘿嘿一笑。
胖老八心想:“四哥这招真损。”
萧书大呼一口气,背着手,在心里把扇子上的诗又默念了一遍,明天要用。
而另一边,刁逵派人来寻萧书,见食案旁无人,经由人指点,直奔桃花林,忙道:
“萧郎君,萧郎君,快快,我家大郎君有请。”
...
原来是清谈已经开始了好一阵,双方争执不小,各有各的理,而今晚清谈的主题,是围绕着萧书的那句“装逼”之语。
方才萧氏三兄弟在与杨氏兄弟拼酒,大家没好意思打扰,这会儿拼酒结束,便迫不及待的来请,纷纷想听听萧书有什么高见。
清谈的一方是徐邈、赵芸菲等几人,另一方则是京口本地才俊以郭淮为代表,接着之前的话题,郭淮明里暗里狠狠损了一顿徐邈。
徐邈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来反驳郭淮的:“何不教蛮夷礼仪乎?”
言道:“我大晋兵峰所至,王臣礼仪皆至,自可教蛮夷礼仪。”
这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嘲讽当众人,你们若是能让朝廷收回北地,他爹徐藻就能去北地教化蛮夷。
紧接着,又继续之前的话题“圣人食五谷,故饿”,引述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徐邈言道:“圣非圣,道非道。”引述:《孟子·离娄下》,道: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既:“非圣非人,乃是治国之道。”
每个人对“圣人食五谷,故饿”中的圣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徐邈认为此圣人乃是“治之国道。非人道。”
郭淮认为圣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先己后人,毫无私心私欲,所以能够保全其身,并获得长久,这是把圣人神化了。
两边为此,引经据典,至此也没谈出个所以然来。
萧氏三兄弟款款而来,衣带飞舞,萧书领衔出场,气势不凡,面容冷峻,显得高不可攀,真是装的一手好“逼”,谁还能认为他没读完《论语》呢?
郭淮问道:“萧世兄,你且说说,圣人何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