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第143章 湖南大幕落下(8/9)

被捕,尽管李晔不杀一人,长沙城内还是许多宅院哭声一片。

    有胆大的问李晔如何处置她们,李晔回答道:“这些人逆天行事,当然要由皇天后后土来审判,朕不过是代天牧民,不敢对神灵指手画脚。”

    其实在这个不提倡滥杀的时代,真按照李晔的本心来说,李晔会选择网开一面,对这些人好言安抚,让他们继续做自己的事,但是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不允许上位者滥发慈悲。

    盲目的慈悲是危险的,肤浅的爱足以灭国。

    李晔很清楚,这些有造反历史的人看似恭顺无比,其实一遇潮暖就会反复,历史上的先例太多了,不过为了使得人心尽早平定,李晔只追究到中层,其他的下层官吏仆佣不论。

    另外,在周岳的指引下,内侍省遣湖南监军使沈世和监军小使陆光颜及监军院其他的三十一名宦官和幕僚的尸体被官军找到,遇害宦官幕僚的尸体被浅浅的埋在东郊的乱葬冈。

    由于天寒地冻,尸体还没有完全腐烂,却被鼠虫和狼狗吃掉了不少,随行宦官愤怒不已,揪住周岳狂扇耳光,让他对死难者挨个磕头,李晔唏嘘之下,主持了对这些家奴的厚葬。

    初八,李晔带兵北上汨罗江。

    皇帝捷报也已飞越关山传到长安,当首都朱雀大街两边深沉厚重的鼓声将得胜的消息传遍长安的时候,朝野一片欢腾,杜让能下令各官署放假三天庆祝,中兴似乎就在眼前了。

    十一,李晔返回湘阴。

    以降将邵阳刺史邓处讷和益阳刺史周尘为前驱,摆开全套的天子仪仗,近二十万大军在雪野中显得分外壮观,南路军元帅郑延昌拜于道左,李晔坦然接受了郑延昌、刘崇望、邓处讷、李知道、李采雅、李文博、李锐、李佑、尼萨巴泰、归黯、赵匡凝、丁士良、顾弘文、崔远、令狐陈、满存等大小数百位官员的跪拜,楚地的三万多降兵被移调到洞庭湖前线参战。

    筛除老弱病残和不良人,得兵三万二千人,为了牢固掌控这支军队,朝廷一次性派遣了四百六十七名参军分到这部军中,在兵部下拨的编制中,这支军队被编为第十三师、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六师、第八十四师、第九十一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李晔暂时不想给军号。

    想要军号,自己去战场上表现。

    如果表现一直很差劲,李晔也会考虑撤销这五个师。

    师这个单位说起来倒有些复古,毕竟是周天子的六师编制。

    抵达湘阴当日,李晔下令将湖南一干人犯打入囚车送往长安关押。

    初九,李晔拔营出发。

    十四日,抵达洞庭湖东岸。

    听闻皇帝得胜北上,鄂岳四面行营的十万官军休战一日,当半死不活的甲级战犯周岳和蓬头垢面的陈伯迭、施延、杨舒、俞剑天、徐世龙、刘文秀等乙级战犯及其家人坐在囚车里绕岳阳城外的香山大寨走了一圈时,奉周岳之命来岳阳协防的张文榜和所部楚军崩溃了。

    在李晔围而不攻三天后,本来打算力战至死的死硬分子也动摇了,自知死罪难逃的张文榜拔剑自刎,其他将领卸甲解胄,膝行到营外投降,顾弘文单骑进入香山大营奔走疾呼,说明朝廷不杀一人,残余的一万四千楚军精锐陆续放下兵器投降,一时间哭声震天动地。

    至此,从定初三年冬月到定初四年正月,历时三个月的湖南战事以朝廷光复湖南全境而告终,这一仗,李晔打了三个月,朝廷却准备了三年,君臣同心协力足足种田奋斗了三年。

    被李晔送到长安定居的闵元庆给杜让能写了一封信,杜让能自知不能做主,派人飞马报送李晔请求圣裁,闵元庆请求皇帝准许他亲手杀了周岳报仇,李晔批复道:“准。”

    当然,是准了闵元庆当监斩官。

    同日,湖南节度判官袁朝宗求见天子。

    李晔召见,袁朝宗说道:“罪臣事楚多年,知道周岳十年来积聚的珍宝藏在哪里,承蒙陛下赦免,罪臣愿去长沙把这些藏匿的珍宝钱财布帛全部取回来献给朝廷,请陛下恩准。”

    古来皇帝都不该贪财,任何一个英明的君主听到这样的话都应该义正辞严予以拒绝,并耐心细致对提出建议的人进行一番雷霆震怒或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就在随军起居官准备记录皇帝名言的时候,却等了许久也不见李晔说话。

    过了好一会,李晔才不情不愿道:“还是算……以后再说吧。”

    总算没有说出有违圣德的话,起居官和众臣都松了一口气,但皇帝接下来的话就让众人崩溃了。

    李晔道:“打了这么久的仗,谁知道还在不在?朕打算让新任观察使好好找一找。”

    次日,诏令长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