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称王》

第175章李世民巡视(2/3)

炕,在敦化坊已经用了一段时间,大家都不陌生。为了表达孝心,李世民甚至让人给李渊盘了一座。

    “陛下,王太守言之有理,有水泥之利,草原上修建房屋,就容易多了。”房玄龄点头赞同道。

    “可以修建一座坚城,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长孙无忌说道。

    “不妥,不妥,孤立于草原的城池,很容易被别人夺去,岂不是为别人做嫁衣。”唐俭摇头反对。

    “是建城也不错,不过不用建造太高大的城池,能遮挡寒风就好,便于过冬,如果担心以后突厥生乱,完全可以像中原一样,百里一座城池,相互连通。

    阴山附近,可也是有地方适合耕种的,以后可以逐渐搬迁一些百姓过去。”王牧提议道。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不断的思索众人的建议。

    “这但是可行。”房玄龄赞同道。

    “朕只听说水泥好用,王爱卿,带朕去看一看吧!”李世民起身说道。

    “陛下请!”

    “王爱卿,你刚才说百里一座城池,相互连通,这办法不错,不过草原距离遥远,要是以后有人作乱,趁机夺取城池,岂不是给自己增加麻烦?”走在路上,李世民示意王牧靠近一些,随后问道。

    “陛下,臣刚才说过,城池不用修得太大,这样以后有问题,也容易收复而且这城池既然是我们修的,留下一些后手,当然没有问题。

    还有一点,水泥修建的东西,虽然坚若磐石,不过保存时限,没有土城和砖石建造的城池那么长久。”王牧说道。

    有钢筋的预制板,都只管几十年,这没有加钢筋的混泥土,自然要差不少,虽然里面加了稻草,王牧说出来,他是不想给自己在历史中,留下一个弄豆腐渣工程第一人的名头。

    李世民眉头一皱,略微失望的问道:“你是说水泥修的房屋,管不了多久?”

    “是啊,以臣估计,不超过百年,就会变得危险,不过城墙那种厚实的东西,年份应该会更长。”王牧点点头说道。

    一听还能管一百年,李世民顿时眉头舒展,一百年时间,他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以前百年时间,都有不知道多少城池,毁于战火。

    “一百年,足够了!那么长时间,也该换新的了。”李世民摆摆手,说完继续向前走去。

    酒楼因为贴了琉璃,加上石灰粉刷,看上去没有那么直观,所以王牧就带他们去看修的路。

    “咦!”刚走到水泥路附近,李世民就惊讶的瞪大了眼睛,随后快步上前。

    看了看平整的路面,李世民抬起头,似乎不敢相信,四下一看,确认没有看错,还用力的踩了一脚。

    “找个地方,敲给朕看一看,到底有多硬。”李世民说道。

    “就这里吧,敲坏了补起来就是。”王牧说道。

    李世民一听,对身边护卫一扬下巴。

    侍卫会意,立即拔出腰间横刀,对着地上砍去。

    “当!当!当!”火花冒起,地上出现一道道白色刀痕。

    又有一名侍卫,从路边拿起一块卵石,蹲下去用力的砸着地面。

    无论他们怎么破坏,虽然变得坑坑洼洼,不过都只有浅浅的一点。

    “果然坚如磐石!”李世民挥退侍卫,上前看了看,满意的说道。

    “陛下,水泥路面,不但坚固,而且不怕下雨,在这种路面,运送粮草,可是太方便了。”李靖拱手说道。

    李世民眼睛一亮,他也是军事行家,如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转头问道:“王爱卿,这水泥路面,造价几何?”

    “陛下,这水泥很便宜,都是一些石头烧制出来的,只不过需要人手很多,无论是挖矿,烧制,还是修建。”王牧回答道。

    “人手。”李世民一听,顿时皱了皱眉头,他可不是杨广,想做一件事,就不顾民力,更何况经历多年战乱,人口本来就少,他最想的就是百姓种地,多种粮食。

    “陛下,大唐百姓需要修养生息,不时候做抽调太多劳役,不过外族无所谓啊,就像突厥人,他们人口那么多。

    突厥人力气大,虽然种地不行,用来修路,挖矿,却是最好的劳动力。”王牧提醒道。

    “这…”

    猜到李世民是顾虑名声,王牧义愤填膺,语气很用力的说道:“陛下,突厥人对中原犯下了许多罪行,尤其是颉利的人,让他们用劳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这并不过分吧?

    臣以为,以后大唐的敌人,都应该使用这种办法,必须要他们认识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