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但是,这一次大乾对于金国的战果,乏善可陈。
四路大军,有两路无功而返、一路铩羽而归,唯有镇北王率领的一路取得了可观战果。
其中,镇北王的三路大军……
由镇北王亲自率领的中路军,也是大乾那边认为唯一立下军功的一路。
战果最大,斩首无数,据说北疆圣庭血流成河、连一只活物都看不见了。
朝廷之中,除了赵普瑞以及极少数知道真相的暗门官吏面色难看之外,其他朝臣,都还挺高兴的。
史官更是大书特书,这是以往大乾所从未取得过的北伐斩首数量。
他们在史书称之为“圣庭大捷”。
年轻镇北王的威名一下子立在了每一个大乾人的心中。
其次,便是虎啸将军叶长天、龙骧将军李灭陵统领的东路军。
他们的部队多为新军,并不适合进行高强度野地交战。
再加上镇北王有暗令嘱咐,故而一路上隐蔽锋芒,并未有遭遇大战。
整场战役结束,与中路军会师之后。
叶长天、李灭陵二人抓住时机,率领少部分军中骨干,趁东胡王战败身死、东胡大乱之际,几乎兵不血刃地收复占领了中原自诸国混战时期便是失去的辽东之地。
虽然是叶、李二人主导而为。
但是因为已经是与镇北王会师之后的事情,大乾那边自然是将这“复地之功”又记在了最高统帅镇北王的身上。
想来,若不是镇北王已经是最高等级的藩王了,否则应该会有御史上奏疏为其封侯吧。
而东路军的前期战果,也确实算是没什么出彩的。
所以,东路军被大乾史官们认为是无功无过的一路。
不过,镇北王在军中重重嘉赏了二人,并将此功绩制造成独有唯一的战功军牌,颁发给了叶、李及其当时所率领收复辽东的军士。
此举使其二人在军中威望,已然成年轻一辈将星之首。
统军大将军诸共祁率领的西路军,一路上并没有遇上什么敌人,安然而返。
但其实,诸共祁本是有机会袭击贝加尔城的。
……这是仅有少数人知道的消息。
听闻当时西路军已经深入到达了距离贝加尔城几十里的地点。
这是历史上北伐大军从未有过的深度,此时若是能再攻下金国从未被外敌攻破的王城,必将会在千古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西路大军临时折返了。
诸共祁放弃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诸共祁从不认为信誉对于一个将军有多么重要。
但如果是对于王上的话,诸共祁愿意去维护王上的信誉与承诺。
至于最后一路,大乾的本家军队……
听说北柱国将军宇文护迷路了。
在从北疆草原逛到大漠,一个人影也没碰见。
但班师回程的路上,遭遇了金国少量游骑的袭击,十万大军竟是铩羽而归。
最后,还是碰见了返程的镇北军西路军,才止住匆忙南撤的步伐。
这是一场耻辱的大败……
大乾的北柱国将军宇文护,与镇北军中的统军大将军诸共祁,于草原河流边会面。
诸共祁获悉后笑称,“这一场大败,让宇文将军的半生威名扫地一空了。”
而宇文护也是一笑了之,未发一言。
诸共祁当即便是觉察不对劲。
后来,与年轻镇北王交谈时,诸共祁才从王上的口中得出——宇文护是心不在此,故意败的。
想来也是。
宇文护全家上下死在了金陵,没有造反已经是极大的忠诚与忍耐,又还能指望真正出多少力了。
十万大军被数千游骑追着南撤,耻辱性的大败,让宇文护被撤职停用。
北柱国将军的位置一时悬空。
……
……
镇北王班师回到燕北。
面对镇北王中路军的赫赫战果,朝廷一方的特使,带来了老皇帝口谕嘉奖,盛赞镇北王年轻有为、乃是大乾的王朝柱石。
但关于实际方面的嘉奖,则是一粒粮食、一枚铜钱也没有。
不仅如此,朝廷还以“秋收不佳”为由,已经在前日便是停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