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蜀汉军中宿将的句安竟然会败于一股名不见传的南中兵马之手。
接下来,派谁领兵,就成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身为宰臣的太傅姜维自然不可能亲自下场,与句安同时在平定阎宇之乱中立下大功的柳隐作为镇军大将军,又有拱卫京畿之职,若非不得已,也不能够随意调动南下,让京畿兵马又无一位军中宿将坐镇。
刚刚破格提拔中监军的汉家宗亲刘遐虽然在守卫宫城、进攻叛军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的忠勇,但领兵作战的能力如何,还有待一段时间的检验,至于政治上还算信得过的黄崇、段灼之流,都是威望、资历不足于领军南下作战的。
最最重要的,这一次句安率军出击战败失利,已经让姜维和朝廷都非常被动了,若是第二次调兵遣将南下再度失利,那恐怕就会引起朝野剧烈震荡,连带着动摇太傅姜维刚刚获得的执政地位了。
所以,这一次领兵出战的将领,必须在政治和能力两方面都过硬,还要确保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思来想去,姜维和朝中只能够把北上不久、还没把北境的事情完全捋顺的姜绍又召回来,让他充当救火队员,国中哪一块地方起火,就紧急派他赶去把那一处的火焰扑灭,避免形成燎原之势。
想明白这几个点,姜绍一会北上,一会南下,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他自身也知道当此危急之时,自己是责无旁贷的,他想了想,看着李简说道:
“诏书既下,某交代完军中各项事宜后,明日就要启程返回成都,接下来汉中军政诸事,就要仰仗李府君和梁、尹诸位将军了。”
李简当即应诺。
董厥已死,北境之内最大的威胁也就消除,靠着汉中太守李简和梁质、尹广等姜维旧部将领,加上姜绍原来的部下徐遵、范周等人,虽然缺了主心骨,总体上进取不足,但群策群力守住汉中、武都、阴平三郡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张翼、廖化两位老将,虽然他们不算入姜家的班底人马之中,但在保家卫国、抵御魏军的事情上,也是忠心可鉴的。
姜绍又看向了李环、何攀、侯大目等人。
“惠兴、大目,你们各自下去准备返回成都的事宜,李都尉也挑选少量兵卒一同南下,随便告诉飞军中的杨稷、毛炅两位都尉,让他们也率领亲兵一道出发。”
场上诸人轰然应诺。姜绍见状,停顿了一下,又说道:
“对了,诏书里北上入侵犍为的,只写了为首有南中军中的校尉霍处,但密信上,还写了另外两人,分别是爨谷、毛虎!”
···
时间推移,远在汉中千里之外的武阳城郊。
南中军营内,一班夷、汉军官正吵吵闹闹,各执一词嚷个不停,全无一丝秩序井然的军议场景。
三十多岁年纪,形貌粗短、身披铁甲的校尉霍处正冷冷的看着这般吵闹的人群,思虑重重。
他的出身倒是与如今声名鹊起、军功赫赫的镇北将军姜绍类似,都是假子出身,是由安南将军霍弋在南中收养的军中义子,身上兼有汉、夷二族的血脉,以骁勇作战闻名于南中军中,被霍弋任命为军中校尉。
这一次他们率军北上犍为,连克僰道、南安等地,在当地战败了成都朝廷派来的虎牙大将军句安的军队,兵锋直抵武阳城下。
那句安军职不低,胆子却不大,一次作战失利之后干脆就龟缩城池不出,任凭南中兵卒连日来如何搦战挑衅,都坚决不战,只打算据守武阳城,多次派出快马北上成都告急,耐心等待来自朝中的援兵解围。
按理说,战事进展如此顺利,这军心应该异常团结进取才对,谁能够想到一场军议就变成了乱糟糟的大型吵闹现场。
究其原因,那是因为这些夷、汉军官都知道了右大将军阎宇作乱被株连三族的消息。
之前地处偏僻、消息不通的他们还不清楚,只因为有校尉霍处打着军中旗号,又有原来将主阎宇的信物、书信佐证,让他们这些南中夷、汉军官都相信了蜀汉朝廷有奸臣在侧,他们必须响应前后两任将主的号召,率兵北上勤王,逐君侧之恶臣。
可一路打进了犍为,打了大小几仗,屡战屡胜,结果却在多方渠道印证下,知道了在成都召唤他们的右大将军阎宇已经身死族灭,他们这一场原本轰轰烈烈的北上进军完全失去了意义。
大伙虽然都打了胜仗,在犍为的缴获也不少,士气还不算低落,可接下来怎么打却都有了不同的意见。
有的人说,既然右大将军阎宇已经死了,那再北上勤王也没有了多少意义,还不如趁着现在大伙打赢了句安军队,无人可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