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雄儿传》

46、李毅(2/3)

文立与辅汉将军姜绍并肩而行,在身后士卒的注视下言谈从容,态度不卑不亢。

    他是因为部分本该由他验收接管的军需辎重被姜绍麾下将士强行截留一事而来的。

    姜绍多次上表声称自己每日练兵,营中消耗物资数额很大,请求朝中增拨军需辎重,但都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眼下国事艰难、百般开支,尚书台锱铢必较、利益复杂,哪能先满足他这一支新卒的需求。

    结果没想到,这个一贯不按规矩行事的姜三郎,软的不行还来硬的了。

    姜绍带着莫名的笑意看了他一眼,未作回复。

    这位中年官吏长相清雅,举手投足一板一眼,恪守儒士礼节,据说他是年轻时入太学,师从谯周,擅长《毛诗》、《三礼》,后来得到费祎举荐,入朝为官逐步升到尚书这个位置上的,走的是学术入仕的道路。

    听说他被同窗称为“蜀地颜回”,呵呵,这不就是在变相吹捧号称蜀汉学者之首的谯周是西方孔子么。

    谯周的学术造诣如何,肚中文墨不多的姜绍不敢评价,但因为《仇国伦》和劝蜀汉天子降魏一事,姜维麾下对这位蜀中大学者厌恶的大有人在。

    不过不管个人好恶如何,人家桃李满巴蜀,自身和弟子又声名在外,只要文立不犯浑,姜绍暂时就不打算得罪他们。

    “宫中府中,内外一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我皆是效命于圣天子,何分彼此。”

    姜绍态度恭敬,拱手遥遵南面。

    文立见他一心拖延推脱,内心也不由有了火气,只好让随行的佐吏拿来大将军姜维催促军粮的军令文书,强调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姜绍强行扣下的物资乃是前线大军此时急需的,片刻耽搁不得,因为“乏军兴”的大罪谁都担待不起。

    这明显就是要用老子来压儿子了。

    姜绍脸上波澜不兴,招手让尹曜近前,让他帮文尚书好好算一笔账。

    从验收接管各地运送来的辎重,到分门别类装上车,再到分批输送往前线,数百里陆路馈粮、飞驺挽粟,以文立眼下管辖的吏士和民伕人力计算,就算全程没有意外耽搁,运力也无法运送超过大军三个月所需的粮草上去。

    后发的人马已经上路,先发的辎车还未返回,这个时候怎么可能把全部军需辎重都送上前线。

    所以姜绍是另一意义的“寅吃卯粮”,强行扣下根本送不上前线的堆积军需,只要运力无法提高,后方的粮草按照原定计划供应不断,那自始至终姜绍就不会影响到姜维大军。

    听着尹曜的盘算,文立有些心惊,他事前有察觉姜绍眼馋自己管辖下的军需物资的迹象,可没想到他们竟然对后勤、运力方面的虚实洞若观火,这一时之间竟让他无法反驳。

    “将军好算计,只是这最后账面上的数字,恐怕躲不过宪台那边的眼睛。”

    “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账面的事情,一二刀笔吏即可为之,文尚书掌管钱粮无数,何必故作糊涂。”

    文立搬出了御史,算是“同门”的尹曜也暗示文立手下官吏手脚不太干净。这一批姜绍扣下的辎重,对姜绍而言是营中急需的物资,对文立而言却只是堆积闲置的小批量军需。

    只要一开战,折入军中靡费损耗,把账面抹平,根本就不算事情,若强行拉上御史撕破脸皮,就蜀中当下的吏治,他手下那些官吏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是少不了的,文立掌管钱粮度支,底下出事一连坐,还怎么独善其身?

    话不投机半句多。对方先以刀兵环伺,想给自己下马威,说到正经事就搪塞推脱,还派出尹曜这样锱铢必较的奸吏来和自己辩论,文立内心窝火,心知今日是讨不回被扣下的军需物资了,干脆不再多言,告辞离开。

    看着文立愤而离去的身影,一向谨慎的范周想了想,还是有些担心,凑到姜绍身边,低声提醒。

    这文立名声在外,背后还有一众同门和尚书台,不似其他屁股都擦不干净的官吏,恐怕当下得罪了他,日后会给营中带来不小的麻烦。

    姜绍笑而不语。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自己当然知道文立背后有一定的势力。

    但眼下邓艾军队已经击灭,蜀汉的国策大方向是驱逐外敌、收复失地,之前劝天子投降、保全蜀中的谯周成了风口浪尖上的“欲降敌国之人”,听说已经上表辞官谢罪,躲在家中避风头。

    他的弟子怎么可能会在这个大战在即的关键时刻跟作为“主战派”的自己撕破脸皮,再把火焰往自身和师门身上引呢。

    大概率是君子不吃眼前亏,先息事宁人,不会招惹自己的。

    这些政治上的事情可以跟尹曜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