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雄儿传》

5、阴平(2/3)

连冲两波、死伤三四十名骑兵后,眼见汉军步卒军阵仍未崩溃,大股敌骑的冲锋势头急转而下、戛然而止,没有选择继续强突步阵,又恢复了之前袭扰的进攻力度。

    反观那股绝境冲锋的骑兵倒是选择莽一波,不顾伤亡冲破了前头的徐遵曲防线,只是后继乏力的他们没能够彻底凿穿步阵,就被追杀的叟兵从背后击溃,继而被收缩阵型的徐遵曲合围扑上,无情地围剿余下的残骑。

    希聿聿——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恍惚之间,残阳铺洒在地上的余光变得更鲜艳了。

    那是鲜血的颜色。

    战斗从追兵发起总攻、绕后夹击到战局反转直至结束,持续了近半个时辰,随着近百名绕后骑兵被全数歼灭,始终没有突破姜绍军阵的余下敌骑也失去了纠缠下去的勇气,他们吹起撤退的号声,像是灰头土脸的丧家犬迅速撤离,仓皇消失在河谷的暮色中。

    一番血战得胜的姜绍部上下欣喜,高亢的士卒们仰天长啸,发泄积蓄已久的各种情绪,但当他们看向自家司马时,眼光中不由多了几分敬畏,就连徐遵、侯猛跟姜绍说话时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今日指挥部曲撤退、临阵击退追兵的姜绍,前期表现中规中矩,既有谨慎保守,也有临机应变,但最后关头斩杀乱卒、击退敌骑突阵的一系列操作,终于让人们见识了他铁腕强硬的另一面。

    后知后觉,他大胆设下伏兵并成功将追兵“引”入伏击圈,可谓是神来之笔。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也许以往“病三郎”的叫法可以休矣。

    姜绍脸上也露出了今日首次的笑容。一战过后,他能明显感觉到身边老卒们态度上的变化,这也让他增强了内心的自信。

    在战场上打胜仗,是凝聚军心最有效的办法。能带领士卒走向胜利的将军,就是好将军,是最受士卒们拥戴的。

    刚刚并肩作战的李环与姜绍战后见面时,语气也恭敬了不少。

    从诸葛丞相那时起,北伐大军撤退途中对付魏国追兵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争取击杀追兵中骁勇敢战之辈,让余下的魏国追兵心怀忌惮,知难而退。

    姜绍昨夜提出打伏击战的计划时,他还心存迟疑。毕竟若是“病三郎”的部曲像上官武那样不经抗压一下子就崩溃,那不仅伏击的计划失败,还会给魏国骑兵有各个击破的机会,远不如两部合兵撤退更为稳妥。

    但姜绍亲自部署、亲自指挥,把提前设伏的安全任务分给友军,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为了取信叟兵,还跟李环按照南中的习俗结草诅盟,结为“遑耶”,约定在战场上同生共死。

    遑耶,是南中夷人对姻亲、血盟这一类外姓亲人的称谓。

    果然,战场上姜绍临阵不惧,用一场胜利的伏击战成功证明自己选择分兵设伏是正确的,这所冒的风险也是完全值得的。

    李环内心对姜绍多了几分敬佩,他主动要求承担今夜的守备,并且接下来的路程由他的部下负责主要的阻击任务。

    姜绍自家的部曲今日一战之后已成疲兵,的确需要战后好好休整,他没推脱,爽快接受了遑耶李环的好意。

    ···

    接下来的路程里,没有再出现大股敌骑尾随袭扰。

    中军接连收到上官武部溃败、姜绍、李环急报和后面追加的捷报后,重新调整部署,派遣了胡将白胜率领三百胡骑前来策应。

    白胜是凉州胡王白虎文的亲族,白虎文部当年在凉州反叛魏国失败,姜维出兵将他接应入蜀。随后他被汉廷敕封官爵,出任汉军胡骑队伍的骑将,所部的精锐胡骑也被编入汉军之中。

    有了胡骑襄助,断后的兵马哨探范围扩张,快速反击的骑兵也有了,不用太担心被魏国轻骑兵抄道突袭,姜绍部顺利进入临洮境内与大军汇合,完成了中军下达的任务。

    临洮境内,随着各部汉军重新汇聚,兵力已经超过三万,但姜维却没有再围攻临洮的意图,大军很快就转道南下,行军在群山之间,匆匆赶回阴平郡。

    期间魏国的追兵也没有深入追击,这一仗,邓艾与姜维之间竟有了一种各自克制的默契。

    退军途中,身在中军的尹曜提前给姜绍透了风声,他指挥部曲撤退、伏击敌骑打的这一仗可圈可点,上报的捷报都是由大将军姜维亲自过目、批示的,加上前头又有战败的上官武作为陪衬,回到沓中论功行赏,恢复校尉军职、增加部曲等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多亏有同行和对手的衬托。但这桩事也仅仅让姜绍欣喜了一阵子。人在途中,具体的棘手难题解决了,那股先知的无形压力又在午夜梦回让他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