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雄儿传》

69、人选(2/3)

人为了让他趁机扬名、积攒人望。窃以为,只怕这背后所图不小。”

    关彝与姜绍多有往来,这次在外领军、屡立战功的姜绍入朝,虽然赋闲在家,但有心人猜测他有天子赐婚这层关系,可能会在蜀汉重组的禁军中担任重要职务。

    这就妨碍了某些人的利益。

    比如与之交好的关彝。在诸葛瞻带领的一批勋贵子弟和蜀汉禁军覆灭绵竹之后,留在都城的关彝因祸得福,加上侍中张绍的青睐,这些时日在禁军中扶摇直上,隐隐有成为中护军的趋势。

    此时他担心屡立战功的姜绍使吴回国,人望更高,会倾轧到己方仕途,让自己没有出头之日。

    朝堂之上,牵扯到切身利益争夺的,同胞手足尚且不留情面,何况是异姓朋友。

    唯一担忧的,就是会不会让张绍觉得自己利欲熏心,不宜信重。

    张绍盯了关彝一会,捋着胡须沉吟不语。

    在天子病笃、储君未即位的敏感时期,外戚一方自不愿让姜家继续手握兵权,有拥兵自重、威胁京畿的实力。

    但宫中的意思,也不是要杀了姜家父子。国难思良将,蜀汉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为避免再出现魏国大军入侵之祸,还是要继续用人才的。

    对于姜绍,张侍中有他的一番思量。

    不让其留在汉中,是因为之前姜绍无诏追击邓艾、直驱都城的行事,让他着实放心不下,这是一头充满野性、随时会噬人的猛虎。

    但用好这头猛虎偏偏也能收获奇功,否则他也不必耗费心思,让陈祗家那个首鼠两端的次子去试探了。

    结果陈裕反馈的结果让张绍有些惊讶。这假子的骨头,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硬。

    现在关彝暗示朝堂有人举荐姜绍出使,有几分不争而争的意味,似乎是在为更长远的朝堂利益计较。

    毕竟以往出使东吴成功的臣子都获得朝廷的提拔重用,有的还赚得偌大名气,为跻身中枢铺平道路。这些可都是有邓芝、费祎等人的前例可借鉴的。

    他有些话没有说出口,话中之意却更加引人深思。

    本来年轻人有能力,奔个前途,升官加爵也无不可,何况还是未来的侄女婿,但张绍决不能让非心腹之人染指拱卫都城的禁军部队。

    try{mad1('gad2');} catch(ex){}眼下禁军还没全面重组完成,名义上暂时有铁杆老将宗预统领着,但宗预的身子骨每况愈下,必须有新人顶上,刚刚关彝也显露了一些野心,看来中护军新的人选必须提前定下了。

    他笑了笑,起身来到关彝身边,伸手拍了拍他宽厚的肩膀,“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待关彝告辞离去后,堂内只剩下张绍一人,他也没有叫来下人,孤身踱步来到大堂门前。

    年轻力壮、颇具野望的关彝让他想到张遵,又想到了关兴、张苞还有祖父辈们,也回忆起年轻时的自己,不知不觉间已将这几十年的兴衰悲欢看饱。

    他长叹一口气,脚步停了下来,感觉通道里的光线要暗一些,再仰头看向那一片墨黑的天幕时,已不复上位者的踌躇满志。

    朝堂人事更代无常,蜀汉的明天又将走向何方呢。

    正慨叹间,一阵穿堂风突然吹来,灯火摇曳不定,他身后投射的长长影子也变得晦暗,在静谧的夜色里,无人察觉。

    ···

    六月份的蜀中,暮夏的暑气还没消去,艳阳天气常常令人汗流浃背、燥热难耐,但回京的姜绍在度过了最初阶段后,倒是觉得这天气没那么闷热了。???.0m

    近些时日,解除军权、闲置无事的他与姜维谈了一次后,除了继续带姜述读书习武外,开始着手打理朝廷赏赐的府邸,在城外购置田产、营置庄园, 搞起富家翁的营生。

    闲暇时间他也会驱车前往拜访黄崇、裴越等人,或是参加关彝等勋贵子弟举办的宴会,借机私下见见未来的妻子张氏。

    另外还保持着与汉中李简、军中徐遵、范周等人的书信往来,不时了解汉中边防、屯田情况。总之,在成都的小日子过的悠哉悠哉,算是迈开了新阶段封侯拜将的第一步。

    这一日,郫江上。

    闷热的成都下了一场中雨,炎热略有缓解,地面上的雨水经各处沟渠汇入河流,绕着高大雄伟的蜀汉都城城墙缓缓流动。

    姜绍与友人相邀泛舟悠游,寄情山水,这会儿干脆把游舫停靠河边。

    他放眼看去,雨后放晴的城郊山野旷达、豁然开朗,树木枝芽青翠欲滴,空气间弥漫着淡淡的泥土芬芳,官道上行人商旅络绎不绝,很多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