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流贼模拟器》

第十七章 第5个任务:剿匪(1)(2/3)

根两米长的骑枪,还让人制作了一些一米长的标枪。

    在今后一段时间,这样的配置将是他的“骑兵”的主战武器。

    在小校场的一侧摆了好几排错落有致的木桩,木桩呈人体形状,上面套着好几层草席。

    在此时的大明,无论是官军还是流贼,对于骑兵的训练并没有一定之规,少数时候练习的是骑射和马上用兵刃搏击,大多数时候骑兵还是在地面上与步军那样进行举石锁、步射、枪法、刀法练习。

    至于在马上战力如何,全靠各人悟性和练习。

    这样的训练,自然能够出产精锐,但想要造就一支颇具规模的精锐之师是不成的,明军的家丁自然都是精锐,不过他们在加入家丁之前都有了一定的骑射以及骑战的基础,加入家丁队后也是各自训练,将领并不干涉。

    于是,这样的精锐人数实在太少了,以前辽东的李成梁有三千家丁就能压服周围蒙古、女真诸部,实际上靠的是整个大明的输血,想推广到所有地方完全不现实。

    至于普通骑兵(大多是骑马步军,稍好者无不纳入家丁队)、步军,军官也有训练,但能够做到三日一操者就是妥妥的精锐了,大多数边军由于薪饷缺乏,连饭都吃不饱,能够十日一操就不错了。

    而卫所兵,有一月一操者就会被上官上报为“此营常年操练不辍”,大多数情形下则是为了应付监军太监、巡按御史、兵备道的检阅而施行的操练,也是,连一个军户名册上只有三成人健在并真有此人,其他的全部是冒名顶替的卫所兵想有战斗力也难。

    而那七成的冒名顶替者,不乏泼皮无赖、衙役、商户伙计等,都是临时顶差来的。

    在流贼中自然没有这一套,但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在内此时尚没有正式的训练法子,全部是按照“在实战中逐步提高”的法子来实施,那样的法子自然能够大浪淘沙,得到真正的精锐,但成本实在太过巨大。

    龙十三骑在一匹高大健壮的栗色马上,手里握着一杆骑枪,腰间挎着一把明军标准制式的骑兵用雁翎刀,后背背着弓箭和箭囊。

    “哒哒哒”

    他从小校场中央开始朝着那些裹着草席的木头人奔去,抵达第一个木头人附近时快速用骑枪刺向木头人的颈部,然后策马绕过另外的木桩,之后就在木桩群里穿梭,间或用骑枪不断刺向木头人。

    从木桩群里出来后他又策马绕了一圈,这一次他将骑枪背在身后(之所以用两米长的骑枪,而不是步军用的一丈多长的,就是为了方便背着),然后抽出雁翎刀,一边绕过木桩,一边用雁翎刀砍击木桩。

    他的动作很慢,也很笨拙,不时有马匹碰到木桩后不乐意然后准备将他掀下来的事情发生,也有骑枪、骑刀落空的尴尬场面。

    当然了,对于这一切他并不在意,就算他是三当家也是如此。

    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骑马射箭的,都是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的。

    刺击、砍击,绕过木桩,既能练习骑术,又能练习骑战。

    再次出来后,又绕场一周,这一次则是骑射,分别在距离木桩约莫五十米、三十米、十米的距离扭转马头,然后侧身进行射击,离开木桩群后则是扭头射击。

    当然了,现在他肯定是一发也不会命中,不过是摆一个姿势罢了。

    这三项结束后,他则在角落里进行拉弓练习——他认为,既然是骑兵,在大多数情形下肯定是在马上进行战斗的,既然是这样,寻常用的举石锁、大刀的练法就太笨了,还不如就练习拉弓。

    为了打熬气力,他将五斗力的单体弓换成了一具一石力的开元弓——他的营里只有一具。

    一石力的开元弓,你想要在战斗时一气射出十箭而不停歇,寻常在练习时,你就需要进行大量、频繁的拉弓练习,以便让肌肉产生惯性记忆才行。

    演示完毕后,龙十三再次策马来到五十骑面前。

    “就是这样,既然我等缴获了这么多粮草,现在正规兵就能一天吃三顿,早上起来后先绕场跑上五圈,然后吃早饭,之后便是像我这样的练习,每日需要刺枪至少一百下,挥刀一百下,骑射一百下!”

    “晚饭前再进行拉弓练习,左右手各一百下!”

    对于他的骑兵,他决定统一配置骑枪、雁翎刀、弓箭、标枪。

    一个月后,他见各人习练得已经初具模样,便开始列队训练。

    对于骑兵,他也根据各人的特点进行了分组。

    身强体壮、力气大者则以长枪、雁翎刀冲击为主,而擅射者则以弓骑为主,五十骑组成一个大致五骑一排,共约十排的大阵向前猛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