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大唐荣耀》

143章 兵马都帅与知州(2/3)

男儿一世,当建功立业,报效圣上。

    李晔也曾亲临讲武堂。

    有一次忠义都轮戍回京,李晔特地带上马一夫一道入讲武堂。

    让马一夫给所有学员讲讲他守奉天军城的经历。

    马一夫口才有限,本是一桩可歌可泣的誓守孤城的英雄事迹,讲得略平淡,翻来覆去就几句话:贼兵来了,我带着弟兄们死守,贼兵没攻进来,就退了……随后贼兵又来了,我带着剩下的兄弟们继续死守……

    可饶是如此,仍听得下面的学员们阵阵叫好。

    李晔亲自问马一夫:「城内原有军卒四百七十一人,最后战至数十人,你们为何还要坚守?」

    马一夫答:「不守,让贼兵攻进来,都得死。」

    这不是李晔想要的答案。

    唯有再问:「若见贼兵势大,你们一开始便出降,未必会死。」

    马一夫答:「我们奉命守城,怎么能出降呢?」

    这才是李晔想要的答案。

    下面学员们也听得热血喷张,邓筠最是激动,第一个跳到案上嚷道:「

    我们为圣上效命,就凭那些个贼人,我呸,臭虫一般的东西……宁死不降!」

    同州知州的人选,在卢宴和郑远客二人中挑选。

    跟讲武堂是同样的道理。讲武堂是李晔在军事上新政,而各地外派县令及诸项项新政则是行政上的新举措,都要加以重用,给朝中文武百官做榜样。

    而各县令中,无疑卢宴与郑远客二人的政绩最出色。

    在这二人中,李晔最终选定了郑远客。

    因为比较这二人,卢宴相对较守成,而郑远客则更聪明,更能适应草创时期种种复杂的局面。即将赴任的同州,显然便是个极为复杂的环境。

    在朝廷批复同州纳土还朝的三日后,王行约来到了京师。

    身为同州刺史兼兵马都帅,王行约本人亲赴京师,便已表明了他纳土还朝之意,绝无虚假。

    李晔亲自召见了王行约。

    王行约见天子便拜,小心而卑微地呈述着他对天子和朝廷的忠心,语气诚惶诚恐。

    这一刻,现实与历史在李晔脑海里交织。

    历史上,王行约、王行瑜是李茂贞在关内最忠实的小弟,两人随李茂贞一道,先后两次率兵闯入长安城内。

    他们几乎是将刀架在天子脖子上,逼着后者下诏处死了杜让能、韦昭度、李磎、刘崇望等朝堂宰臣。

    他们向天子索要尚书令一职。尚书令不过二品虚衔,并不算显赫,但其与天策上将军一道,是大唐从不外授的官职。只有一次,预备授郭子仪,以表彰其盖世之功,但郭子仪坚持辞让,未果。而这些乱臣贼子,竟强行索要,以此来捉弄摇摇欲坠的大唐,来玷污大唐历史上最圣明的皇帝。

    他们还在长安城内大肆掠夺,大开杀戒,给京城百姓带来无尽痛苦的同时,几乎要毁了这座举世第一大都城。

    心满意足地离开长安时,他们还要在城内留下军队,以便继续掠夺,继续操纵天子……

    如今。

    王行瑜已死,王行约已臣服在自己面前。

    由他们所带有的一切灾难,将不再发生。

    李晔下诏奖赏了王行约,授予他青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封爵安乐侯,食邑八百户,赐玉带,免死铁卷,并赐京中宅院一座,让他能够在京城里安享富贵。

    李晔最后分别召见了邓筠和郑远客二人。

    先召见邓筠。

    「京中诸将,朕独独选了你肩此重任,你可知为何?」李晔问。

    说实话,邓筠并不是很了解其中缘由。

    当兵马府的调任下至军中时,他兴奋异常,可除了感激天子厚爱外,其他的都没怎么想过。

    但此时天子有问,不能不答,而且不能堕了威风教天子失望,故而邓筠挺身直立,轰声答道:「因为臣一心忠于圣上,绝无他念,故而得圣上厚爱……」

    答完后,仍觉有不足,又补充道:「还因为臣骁勇善战,军中无人可敌,绝不会辜负了圣上的栽培……」

    军中武夫,说话丝毫不懂得谦虚,李晔不得不提醒一句:「领兵作战,靠的可不是匹夫之勇。」

    「对对,圣上教训得对。」

    邓筠忙改口道。

    反正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他绝无二话。

    李晔再问:「你去了同州,领了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