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大唐荣耀》

164章 包围与反包围(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邓筠是主动钻进凤翔兵的包围圈之中。

    那日兵马府正堂内,李晔及诸将都认同康承业的预判,即李茂贞会将决战地挑在龙尾陂上,且决战的方式,是埋设伏兵。一如十年前的龙尾陂大捷。

    而如何来破除李茂贞的诡计,众将都难有计策,最后由李晔一力独断。

    李晔的信心来自他对历史的研究,他的脑袋里装着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各式战争案例,他从中逐一筛选,最终选定了近代时期的国共淮海战役,一场经典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役。

    李茂贞想要在龙尾陂上设伏,将朝廷大军包围在龙尾陂,那朝廷便在龙尾陂外设伏,再反过来将凤翔兵马包围在里面……

    单从理论上来说,这套反包围战术无疑是最完美的破解之法。

    淮海战役也用实战论证了这套战术的可行性。

    但也要正视古代战争与近代战争之间的区别,尤其是通讯的变革所带来的巨大改变。

    在这个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反向包围这种复杂的战术,能够在实战中运用出来吗?

    一旦包围圈过大,以现有的通讯方式又做不到各部协同作战,事实上便不是在包围敌军了,甚至连包围这个词都无从谈起,反倒给了敌军从容各个击破的机会……

    李晔想了又想,要想破除通讯障碍,唯有一法,便是派出一支人马为诱饵,钻进凤翔兵的包围圈内,佯装中计。如此一来,凤翔兵便会缩小包围圈,以图消灭圈内的朝廷兵马,而凤翔兵一旦由四散设伏开始向中间靠拢,同时就给了朝廷反包围的机会。

    此时朝廷所设计的包围圈,实际上仍没有超出龙尾陂,也就不会受到太多通讯联络不便的局限。

    再回过头来看,便是拥有了无线通讯的淮海战役中,我军在最后实现大迂回包抄之前,也是先派了一军深入敌军腹地,逼迫敌军各部向此地汇聚,最终创造出了大包围的机会……

    如果李茂贞真的在龙尾陂布下了重兵,李晔相信这就是最有效的破解之法。

    诸将听闻后,也唯有纷纷应和,并再次盛赞圣上圣明。

    甚至他们都无法理解,几无行伍经验的天子,是如何能想出如此「异想天开」的计策。而且用他们的行伍经验来判断,天子的这个计策,初听起来过于夸张,但细细一想,又处处严丝合缝,完全可实施出来……

    最后剩下的问题,便是派谁去充当诱饵。

    深入贼兵四面重围之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甚至,可等同为牺牲自我来成全大局。

    令李晔欣慰的是,诸将既知此行的危险,却没有退缩,而是纷纷请命。

    李晔也与诸将言明,此战若胜,愿主动领兵入龙尾陂者论首功。

    随后,李晔挑中了邓筠。

    其实在李晔看来,备选项只有两人,邓筠和胡万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必须得是大勇之人,能在贼兵重围中撑得越久,搅动起越大的声浪,越有利于朝廷大军最终的合围……而军中负骁勇之名的,也就是这两人。

    李晔最终选中邓筠,也是考虑到邓筠独领一军,从全局着眼,更便于执行这种单独的任务。

    邓筠兴奋地接受了任务。

    至于陷入重围后如何求生的问题,他其实并未多想。人活一世,当建功立业,若只能是平庸的活着,于他而言,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

    但李晔却不得不多想。

    经过他诸项举措后,军中将领大多已忠心无二。可光有忠心还是不够的,还得具有才干,方堪大用。这就不是短时间内能人为培养的了。

    两军对垒,狭路相逢,再多的算计,都比不过一时之勇。

    邓筠便是目前他手下第一勇将,好比一条臂膀,岂可轻易有失?

    下来后,李晔又单独召来邓筠,当面叮嘱他,入龙尾陂后,若无伏兵则罢,若有,切记,不可一味向前,也不能退后,唯有向北一途。

    天子的殷切叮嘱犹在耳旁。

    因而邓筠当然不会向陂下主动出击,而且也只有他心里清楚,陂下并无援军,他们便是拼死冲下去也只是徒劳。原跟在他们身后的司马邺部华州兵其实并未随他们来龙尾陂,而是折向西行,迂回至南路凤翔伏兵身后去了……

    再对照那日兵马府内的商议,几乎一一都在龙尾陂上应验了。只有一处出入,他们进入龙尾陂后,凤翔兵并未立即围拢过来扑杀,而是继续四面设伏,似乎还在等待什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