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由礼部去放榜。
可李晔翻看那份名录,崔某,杜某,韦某,共四十七人,单这三个姓氏便占了三十个名额,余下的,也多为卢姓、李姓、裴姓……
这样的科举,这样取出来的举子,有何意义?
李晔又想,如今天下动乱,比的是刀枪和拳头,耗费精力来改革科举制,是否有这个必要?
两日后,延英殿。
李晔如今不喜欢跟谁客气,开口便道:「去年朝廷改制,令不少官员闲赋在家,朕常怀愧于心,且有才而不能用,亦为憾事。实是朝堂上职务有限,不得已而为之。今又开科取士,新有举子四十七人,又如何安置?朕左思右想,科举乃大唐祖制,又于国于民有利,不宜荒废,然朝廷又无职位可供,四十七人太多,于是朕决意从中只择取十二人上榜。卿等以为如何?」
殿内立时一阵慌乱。
迫于天子天威,几位大学士不敢过分议论,但他们不安分的坐姿,忍不住耳语两句,已将他们内心的惊慌显露无遗。
他们方在偏殿里等候时,还互相道喜,如今天子总算回来了,终于可以张榜取士了。
要知道,那四十七名待入仕的举子,于这些延英殿大学士们而言(除张濬),不是自家的子弟,就是姻亲姑亲或先师故交家子弟,一天不张榜出来,他们便一天不能安心。
谁曾想,如今天子一句话,便要剔除掉三十多人。
这四十七人已是他们精挑细选充分考量后的结果,已是少的不能再少,好不容易把各方诉求都考虑进去了。.
别说少三十多人,便是少一个人,都得出大乱子。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