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准备派人去通知明国和谈吧。”
“是。”
短短一刻钟后,朝廷方面就收到了也先的和谈请求,望着还盖有朱祁镇皇帝之宝的国书,景泰帝朱祁玉只感到头疼无比,最麻烦的事情终究还是来了。
“成敬,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朱祁玉身边没有足够亲近的心腹重臣,只能把求助的方向放在宦官成敬身上。
成敬乃进士出身,如果不是当年莫名卷入汉王叛乱遭受腐刑,说不定今日也能位列阁部大臣。
就如同当初的朱祁镇看待王振一样,现在的朱祁玉同样没有把成敬当做普通的太监看待,老师跟臣子的情感夹杂。
唯一不同点在于,没有那份朦胧的“父子”亲情。
“陛下,太后时刻关注着和议进程,对于瓦刺的请求我们不能置之不理。”
孙太后虽然时不时的插手前朝之事,但客观而言除了儿子朱祁镇,她对于确实没有什么权力欲望,更没兴趣搞临朝称制。
当然,有没有兴趣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朱祁玉无视孙太后的“爱子心切”,那么引发的后果就很严重,甚至能剥夺他的皇权搞垂帘听政。
“那派出沉忆辰出使敌营和议?”
让沉忆辰担当和议大臣,是朱祁玉早就计划好的事情,只不过一直想尽办法能拖就拖。
毕竟出使大臣见到朱祁镇后,就意味着有无限的可能,万一蒙古鞑虏脑子一热,真就把太上皇给放回来了怎么办?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朱祁玉对于和议之事,无论孙太后如何急切,他都一拖再拖。
结果现在蒙古鞑虏主动提及和谈,看来是拖不下去了。
“奴婢建议,最好是派出几名低品阶官员做做样子即可,暂且还不需要动用少司马。”
反正和议只是为了给孙太后一个交代,派谁去谈不是谈?
听着成敬的建议,朱祁玉思索了下,然后点点头道:“确实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就依你所言。”
于是乎朱祁玉下令礼部员外郎王复、鸿胪寺少卿赵荣两人出城参拜太上皇,并且与蒙古太师也先进行和谈。
见到明国派来的和谈使臣,居然是两个身穿青袍的“小官”,也先的脸色瞬间就阴沉了下去。连太上皇朱祁镇面都没有见到,直接把他们两个打发走,并且放话道:“尔皆小辟,急令沉忆辰、于谦、石亨来!”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你们这些芝麻小官也配跟我谈,赶紧命令沉忆辰、于谦、石亨这个级别的官员前来和谈!
同时不知为何,蒙古大军想要和谈放了太上皇朱祁镇的消息,通过太监的嘴传到了孙太后的耳中,这下算是捅了一个大篓子。
皇太后孙氏当即怒气冲冲的闯入了朱祁玉的御书房,然后直言不讳的让他派出高官使团去与瓦刺和谈,否则她将以不孝名义废除皇帝尊号,拥立太子朱见深继位!
临时继位的朱祁玉,在太上皇朱祁镇还活着的情况下,完全没有跟孙太后抗衡的实力。只能惊慌的应承下来,正式下令沉忆辰为和议大臣,领衔左副都御史杨善一同出使蒙古大营。
西直门城楼,沉忆辰手捧着出使圣旨,心中情绪有些复杂,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说实话抛开家国大义,朱祁镇身为自己的旧主,某种意义上是有知遇之恩。
可朱祁镇曾经担任过大明皇帝,那就没有办法抛开家国大义,去左顾而言其他!
与此同时,得知沉忆辰要出使蒙军大营的于谦,也从德胜门匆匆赶了过来。两军对垒之际,也先这样用命令态度,传唤朝廷大臣出使议和,相当于是一种挑衅跟羞辱。
于谦并不知道沉忆辰与成敬达成的协议,他只知道大明铮铮铁骨,岂能容鞑虏跳梁?
“少司马,还请暂缓出使鞑虏营地,待本官向陛下禀明情况后再行定夺。”
哪怕朱祁玉的圣旨已经下达,于谦依然不愿意让沉忆辰在此刻出使。
于公,沉忆辰是朝廷重臣,九门守将,代表着大明朝廷尊严,不可能接受蒙古太师这样的号令羞辱。
于私,鞑虏并没有什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这一去很有可能回不来。
沉忆辰的才能,没有谁比于谦更加清楚,此子日后必将成为国之栋梁,不能就这么白白损失!
“大司马好意,下官心领了。陛下圣谕已经下达,抗之不遵乃为臣子的大忌。另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