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他下怀,明军势不可挡,一举攻破瓦剌军阵(又败之),马哈木十分果断,转身就跑。
马哈木接着跑,明军接着追,一直跑到图拉河边,马哈木眼见逃不脱,便耍起了流氓,甩掉了难兄难弟太平和博罗,让他们去殿后,自己一个人逃走。
而朱棣这边也不轻松,虽然追击很顺利,但中途的一个突发事件,却把朱棣着实下了一跳。
在追击开始时,明军使用以乱打乱的战术,分散追击瓦剌军,本来这一战术没有什么问题,可有一个人过于兴奋,几乎惹下了大祸。
这个人就是朱棣内侍李谦,他当时也在痛打落水狗的人群之中,但由于他追击太猛,以致深入敌军之地,被瓦剌军包围,按说李谦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死了也就死了吧,但和在他一起的偏偏还有一个朱瞻基。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即所谓的皇太孙,朱瞻基自幼聪明伶俐,朱棣并不喜欢他的残疾儿子朱高炽(胖还瘸),却十分喜爱朱瞻基,而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机灵的好儿子。
朱棣一直以来就把朱瞻基当成将来的接班人来培养,此次出征他特意带上朱瞻基,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够借此机会见见世面,锻炼一下。
话虽如此,也不过是锻炼而已,就如同今天的领导下基层体验生活,挂职锻炼,不会真的动刀动枪去上阵拼杀。
朱棣喜欢亲自抄家伙砍人,那是因为他长年从事该项运动,经验丰富,且善于躲闪,能够砍人而不被人砍,朱瞻基不过是个毛孩子,带出来转转而已,但这个毛孩子竟然不知深浅,一时头热,跟着李谦逞英雄去了。
当朱棣发现自己身边少了朱瞻基时,顿时傻了眼,冷汗直冒,这一仗胜负不要紧,输了可以重来,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没了,那才真是得不偿失。
朱棣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询问朱瞻基和李谦的去向,得知他们已经追到了九龙口(地名)后,便火速派出军队接应自己的孙子回来,也算老天有眼,瓦剌军慌乱之间,也没有想到自己围住的是这么个大人物,见有人来接应,也就四散奔逃了。
朱瞻基平安回来了,但内侍李谦却不敢回来,他极为后怕,感到自己问题严重,也没等朱棣向他问罪,就畏罪自杀了(谁知道呢)。
虽然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但此次战役,明军还是彻底击败了瓦剌军主力,自此之后几十年内,瓦剌再也不敢向明军挑衅,边境从此太平了一段时间。
现代的一位伟人曾经这样描述过战争和和平的关系:
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目前史学界的意思,朱棣五次北征,前两次颇有斩获,这个基本上是得到一致肯定的,不提了。
真正的争议之处,在于后三次。
大多数人都说,朱棣后三次北征,就是几十万人的漠北旅游团,连个蒙古人的影子都没看到,白白的耗费了无数钱粮。
于是就开始骂,朱棣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耗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还没遇到敌人,结果二十年后人家还把你曾孙子给俘虏了,你这征蒙古征了个寂寞,羞不羞?
这就是纯粹的不懂军事。
首先,自从朱棣第二次北征,在忽兰忽失温揍了一顿瓦剌后,瓦剌就打不过鞑靼了。永乐中后期,马哈木死了,他拥立的大汗也被杀,瓦剌基本上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朱棣的军事目的是什么?扶植瓦剌对付鞑靼!这才在人生的最后三年,以莫须有的理由连续发动三次北征。什么叫莫须有?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我就是师出无名,我就是打你!
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三次出征鞑靼。
是,阿鲁台跑了。可他为了跑路,把辎重和牛羊都抛下了呀!
朱棣在阔栾海北道发现了阿鲁台丢下的粮食,他一把火给烧了,牲畜也给带走了,回程途中顺手揍了一把二五仔兀良哈。阿鲁台失去了牛羊和辎重,这个冬天他怎么过?
游牧民族经济比农耕还要脆弱,阿鲁台虽然逃过了朱棣的兵锋,但为了躲避朱棣失去了大量的生活物资。
到了冬天,可以想象,鞑靼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只要减员了,那朱棣的目的是不是就达到了?
第四次北征,甚至可以说是朱棣表现最好的一次,低投入高回报,比前两次还划算。
因为永乐二十一年,这次朱棣的大军压根就没动,阿鲁台就一溜烟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