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胜之势(4/5)



    没想到、这只是过去了三个月,他们的战力已经达到了出塞,并且六天奔袭九百里的程度。

    能超过他们的,只有汉唐两代和前元罢了。

    可以预料的是,皇帝这样擅自调兵,并且齐王敢于执行的行为,极大挑战了文臣的神经。

    刘一燝现在担心的,就是他们清流之间的问题。

    他们毕竟和齐楚浙宣昆等党派不一样,没有那么紧密的利益关系,所以皇帝不经过内阁、六科、六部调兵这件事情,恐怕会引起无数朝臣群起而攻。

    自己要怎么做?刘一燝问心自问,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相比较他和叶向高,其余齐楚浙宣昆等五党和其他党派的官员就皱眉了,甚至已经想着回去后,要在下一次常朝组织弹劾了。

    不过、没给他们太多想事情的时间,朱由校便开口了:

    “着吏部,兵部在辽河故地设置大宁前卫、大宁中卫、大宁后卫等三卫军。”

    “满桂有功,升为大宁总兵,统领大宁三卫,在当地筑城、堡六座,由工部节慎库拨银六万两。”

    “另、户部调银三十万两,粮六十万石前往关外,交付满桂,着其好生防备建虏、监察土蛮。”

    “再着永平、顺天两府知府,在筑城之后,按满桂所需,将顺天、永平等地养济院的百姓调往大宁。”

    “万岁……”听到朱由检的话,工部尚书王左还没有说什么,倒是户部尚书李汝华上前开口道:

    “万岁、眼下九边军饷未发,朝廷尚拖欠一千一百余万两军饷,户部眼下还缺额九百余万,实在拿不出……”

    李汝华在哭穷,不过并不奇怪,因为明朝复杂的财政制度,导致了六部和很多部门都有自己的内库,户部能收到的银子并不多,反倒是支出最多,自然也就没有银子了。

    不过对此、朱由校却没有同以往一样生气,而是对李汝华安慰道:

    “军饷一事吾已经明了,但请放心,等辽沉事宜结束,吾会从内帑之中调银发放山西三镇和辽东的军饷。”

    “户部只需要负责甘肃、宁夏、固原、榆林等四镇和京营军饷便可。”

    “嗯?”听到这话,所有朝臣都是不可思议的看向了朱由校。

    破天荒了……

    尽管他们知道、皇帝和前几代皇帝比,比较大方,经常拨发内帑,但没想到皇帝这么大方。

    山西三镇外加辽东,今年军饷近六百万两,如果再加上欠响,那么就是八百余万两。

    内帑有七百万两的收入吗?或许有,毕竟皇帝整顿了顺天和永平的卫所,还有御马监南北场的支持,但同时御马监的军饷也是一大问题。

    十六卫军十二拱卫营,虽然目前空额三卫军,但也有近十一万人,支出近三百万两银子。

    不过这也变相说明了、皇帝的内帑确实是供应不了十六卫军和十二拱卫营了。

    不然不会将大宁三卫划到兵部麾下,也不会让户部出银子。

    文臣之中不少人得知这个消息,纷纷松了口气,他们最怕皇帝的银子多,然后疯狂招募兵马,最后让手中的兵权远远超过文臣可控制的边军和内军。

    只是他们不知道、朱由校其实还有银子,他之所以敢说自己负责山西三镇和辽东的军饷,是因为他接下来就要对山西三镇动手了。

    三十六卫三十八所,便是二十三万九千六百军户,近一千两百万亩军屯田,每年三百三十多万两的支出……

    想到山西三镇的规模,朱由校就忍不住的生气。

    也不知道这近二十多万兵马,去了空额之后,到底还能剩下多少!

    每年的三百三十多万两军饷,也不知道养肥了哪些人……

    朱由校他很想发作,但还是忍住了。

    他没有忘记自家弟弟的话,眼前必须先解决辽东的问题,只要努尔哈赤退兵,到时候就能对山西三镇进行变革了。

    因此、他把目光看向了李汝华,而李汝华反应过来后,也作揖道:

    “如果是如此、那么这笔银子,户部可以掏出来。”

    “既然可以、那就先发甘肃、宁夏、固原、榆林四镇的欠响和今岁的军饷。”朱由校沉着气开口,又道:

    “另外、由内阁和兵部牵头,调太原兵一万二万,大同兵一万、宣府兵一万五援辽。”

    “所有兵马,抵达昌平后,由内帑拨银,齐王发饷,将积欠和今岁的饷银,开拔银一同发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