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两百九十五章 南征北讨内安民生(3/5)

低,我郭桑岱背后有大明朝,养得起他们。”

    郭桑岱一开口,当即便让这名女真老者低头,表示对大明朝的尊重。

    行礼之后,他退出了简陋如一个小院子的守备府,而郭桑岱也转身走进偏房,在偏房的书桌上写了一份手书,并在之后让人乘船南下,送往了南边。

    直到半个月后,船只带着手书在一个海港城池登陆,而手书也被送往了城池内部的总兵府内,交到了一个人的手中。

    “骑兵三百,步卒三千,人口上万……”

    “郭桑岱倒是干得不错,照这样下去,恐怕能重新恢复当年奴儿干的繁荣。”

    当熟悉的声音出现,身着常服的尤世功出现在了总兵府内,而在他手中,被锦衣卫派往奴儿干的郭桑岱为大明建立起了一个存在于后金大后方的城池。

    别看奴儿干只有一营兵力,但和明军远征金军困难一样,金军想要远征奴儿干也很困难。

    哪怕有黑水河作为运载,两千余里的距离还是让人望而止步。

    不过、郭桑岱虽然建立起了这样的一个城池,但以奴儿干的情况来说,这地方却没有办法自给自足,只能依靠后方源源不断的输血。

    为奴儿干城负责输血的,正是在朝鲜东北部镜城之地担任镜城总兵的尤世功。

    镜城之地虽然也不大,辖区内百姓不过三万余人,耕地十余万亩,但它实际上是一个中转站。

    奴儿干城的补给从镇江出发,走鸭绿江出海,然后在镜城补给后,便沿岸开始北上,将物资送往奴儿干。

    眼下虽然只过去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但在奴儿干和镜城、镇江三地的船只却络绎不绝的在海上行走。

    “向殿下请调五万石粮食,三万斤铁和三百头耕牛给郭桑岱。”

    尤世功拿着手书,转头递给了旁边的副总兵,而副总兵听闻后却说道:

    “不如申请十万石如何?看着速度,奴儿干城说不定很快就能聚拢两万人。”

    “不行……”尤世功摇了摇头,意味深长道:

    “郭桑岱虽然是归化女真,改了汉姓,但毕竟是女真人。”

    “老奴眼下还活着,你可别忘了他是怎么起家的。”

    “粮食必须把控好,只需要保证他们半年的量就足够。”

    “末将明白了。”听到尤世功的话,副总兵当即退下,将奴儿干的事情通过锦衣卫送往了镇江。

    镇江的塘骑则是畅通无阻的走长城外,绕过辽泽北部,直接穿过科尔沁草原,将消息带到了泰宁城。

    当手书送到朱由检手中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初一了,而泰宁城也在上直四骑卫的修筑下,屹立在了科尔沁草原上。

    城内夯土民居四处都是,而朱由检则是在城中日后的衙门内拿到了手书。

    对于郭桑岱的事情,他并不是特别关心,也不指望他们能牵制金军多少兵力。

    朱由检要的,只是他们在归顺老奴的局面下,从中套出不少金军的情报,以方便日后的扫虏之战。

    不过如果郭桑岱能让北山大量女真聚集在奴儿干之地,这倒是对于明军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消息。

    “按照尤世功说的,拨银子从镇江调粮给他。”

    “是!”

    朱由检将手书递给塘骑,转而打开了熊廷弼的军情。

    相比较郭桑岱和尤世功的军情,熊廷弼的军情不单纯是在军事上,而更多偏向政治。

    军情一开篇,熊廷弼就说了说这一战的斩首数量,以及山东灾民的安置地点。

    从亦东河城往南的数千万亩平原足够他们开垦居住,明军只需要在沿途的各个隘口修建石堡,防止建虏走山道袭击灾民就足够。

    另外从这一战的情况来看,明军在辽东的补给问题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朱由检想,明军完全可以在明年发动北伐。

    说完这些,熊廷弼在信的末尾说了一下这一战的军功问题。

    显然、朱由校想到的,他自己也想到了,因此他想让朱由检上疏,暂时搁置他个人的功赏。

    显然这老匹夫还没有打仗打过瘾,还不想早早的领了勋爵后,在家里混吃等死。

    对此、朱由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后才放下军情想了想辽东的情况。

    这其中,迁移百姓、安置灾民的事情,朱由检相信熊廷弼和袁应泰可以配合的很好,所以不用他操心。

    他在意的只有勋爵的事情和北伐的事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