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三百九十六章 从善如流(4/5)

就行,诚然如你们所说,一户买不起,但一村可以买。”

    “不过想要团结一村的百姓可不容易,所以朝廷要做的便是帮村民买机器。”

    “帮买?!”李定国略微惊讶,毕竟他听到了这机器的价格。

    大明八九万个自然村,上万集镇,一千九百多县,便是如朱慈燃所说的,八亿七千万亩耕地,最少需要四千多万台机器。

    这四千多万台机器,朝廷得支出近七十亿两银子……

    这么多银子,李定国想都不敢想,而站在朱由检身后的王徵和所有翰林博士都纷纷咋舌。

    别说四千多万台,便是四十万台都能把大明的国库掏空。

    “帮买,但不是全买。”朱由检看着众人表情,无奈叹气道:

    “大明八九万个村子,朝廷满足不了每个村子五六台,但放置两三台还是可以的。”

    “别以为都得满足才是对百姓好,哪怕只有两三台,也能缓解百姓的很大压力。”

    “况且机器的价格是可以通过科研降下来的。”朱由检话里这么说,但他之所以要给百姓配备机械,并不是简单为了减轻百姓负担。

    说白了,他是要让工业的力量给天下人都看到,让天下人都放弃工业是“奇淫巧技”的这种落后想法。

    另外这二十几万台机械下发后,朝廷难道真的只亏不赚?

    怎么可能呢……

    且不提这二十几万台机械可以释放上千万劳动力,单单这二十几万台机械所用的煤炭,就足够刺激煤炭行业。

    皇店的煤炭成本价是十文十五斤,卖给百姓是一文一斤,十斤能赚五文钱。

    二十几万台机械百姓可不仅仅在农忙的时候用,开垦新地也会用上。

    这样低廉的成本价,百姓只要发现它皮实,那就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把它用来开垦新地。

    这样的一台机器,一年哪怕能开垦五亩地,对于百姓来说也是划算的。

    到时候几十亿斤煤炭的需求会让御马监赚的盆满钵满,只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就能回本。

    不过,怎么建设,这个还需要看王徵和他背后的科研团队。

    因此,朱由检将目光放到了王徵的身上,继而道:

    “转速和功率的问题解决,需要多久?”

    “大概……三个月能解决。”王徵说完,但又继续说道:

    “解决之后,拖拉机的重量估计可以降低到一千六百斤,与其配套的收割机、耕耘机、平整土地机械、深松机、播种机等人力操作机械也已经研究完毕。”

    “只要殿下您下令,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蒸汽机工场和农用机械工厂。”

    “下官算过,五十万两就能投建一个年产一百台大型高压蒸汽机,三百台工业蒸汽机和一千台农用蒸汽机。”

    王徵的话让朱慈燃和李定国,以及四周所有人都看向了他,毕竟如果朱由检不支持,那蒸汽机工厂很难建设。

    朱由检听到造价后也有些咋舌,他以为投入五十万两建设蒸汽机工厂已经是大手笔了,然而事实证明工业起步确实费钱。

    大型高压蒸汽机主要作用于轮船和火车,而工业蒸汽机则是作用于轻工业和重工业,农业蒸汽机则是不用多说了。

    这样的产量,显然不符合朱由检想要的工业进步速度。

    尽管知道投入大笔金银会导致地方通货膨胀,但大明眼下没有太多本土财政可以使用,所以朱由检只能对王承恩道:

    “把蒸汽机工厂建设用的五十万两提高到三百万两,在门头沟、密云、延庆、太原、遵化、保安六地各自建设六个工厂。”

    朱由检选的这几个地方,都处于环山的河谷平原,因为这样比较容易保密。

    “奴婢领命……”

    王承恩应下,随后提醒道:“是否要知会万岁?”

    “自然……”朱由检点了点头,第四版蒸汽机这种大事他必然要告诉自家皇兄。

    六个工厂,代表的是每年六百台大型高压蒸汽机,一千八百台工业蒸汽机和六千台农用蒸汽机。

    虽然农用蒸汽机的速度比较慢,想要实现朝廷为八九万个自然村买单的想法需要十几年。

    但工厂这种东西,建的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提升的越多,产量就会越高。

    更何况,朱由检日后每年都会下令建设蒸汽机工厂,因为蒸汽机代表的是工业产能。

    由此一点,就能看出大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