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对不远处的曹化淳问了一句:
“今岁,国朝产油多少吨?”
“今岁国朝肉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约一百二十七万余吨,人均九斤,比起天启四年时的预估人均三斤,在原本的基础上翻了两倍。”
曹化淳的话,加上毕自严的话,基本上让朱由检安心了不少。
明代百姓之所以吃饭吃得多,主要还是因为油价贵,这和后世七十年代以前的大部分百姓是一样的,肚子里没有油水,很多家庭甚至就是用油刷一下锅,便是一家七八口人一顿饭的油,连半两油都没有。
随着朱由检推广花生,分散耕种,花生油开始走入百姓的家中,原本在天启四年时四十五文一斤的油价,也在今年降低到了二十文一斤。
之所以降低的不多,是因为消息传开的不行,加上种植花生的百姓也需要赚钱的缘故。
一亩土地,种稻米可以出一石半的米,收获最少七百五十文,但种花生,只能产出一石。
一石花生可以产出六十斤油,二十文一斤的价格卖出,便是一两二钱。
对于花生的收购价,皇店给出的是每石九百文,剩下的三百文里,又有二百文是榨油厂的人工,最后皇店赚取的只有一百文,还不算运费。
这还只是花生油,其他的豆油和菜籽油、肉油可以说皇店基本没赚取多少。
如今岁皇店售出一百二十七万吨油,但只赚取到了二百四十余万两,可以说每斤油只赚取不到两文的利润。
朱由检之所以大力鼓励产油,为的就是让百姓肚子里有油水,减少对主食的依赖和摄入。
人均九斤油,可以说单靠油,就能解决大部分百姓一个月的口粮问题。
朱由检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花生和大豆,进一步的推广到其它不易遭受灾害的地区,以免在接下来的大旱时,北方粮食、花生全面绝收。
保证人的肚子里有油水,那也就吃不进去多少米饭了,因此油和肉都是重中之重。
印度厮当的饲料可以让大明多养三百多万头牲畜,涌入市场的便是十数亿斤肉食,尽管对于人口庞大的大明来说,这些肉食也就是一个月的消耗。
但油和肉,这便解决了大明一亿四千多万人两个月的口粮问题。
“琉球府的耕地,眼下有多少亩了……”
朱由检对毕自严询问,毕自严听后也回答道:“六百七十二万亩,人口一百三十五万六千余人。”
琉球府人口下降,这里需要毕自严解释,因此他解释道:
“自旧港开放后,加上琉球府人口稠密,因此不断有百姓南下迁移旧港,交趾等地,琉球府的人口和耕地,实际上已经较为平均。”
“六百七十二万亩……”朱由检没有打断毕自严,并且他也不在意曾经二百余万人口的琉球府变成一百三十五万。
他想了想,这些土地如果有一半用来种植花生,那花生油的产量会增加二百多万吨,能让大明的人均食用油增加一斤半。
朱由检得保证大明百姓的人均食用油不能低于五斤,而眼下花生、大豆种植地大部分都在北方,一旦遭遇大旱,恐怕大明的花生油和豆油产量得腰斩。
“给琉球府的百姓解释一下,从天启十三年开始,琉球府必须耕种最少三百万亩花生,花生的收购价依旧是每亩九百文。”
南北粮价不一样,琉球府虽然能一年亩产两石,但南方粮价只有四百文,种植花生能多一百文的收入,百姓没道理不种。
况且比起水稻,花生要好伺候很多。
“殿下,油太多,油价就要降了……”
曹化淳看着自家殿下不顾皇店收支的模样,不得不站出来,硬着头皮提醒。
“降就降,即便不赚钱也得继续卖油。”朱由检很豁达的说道:
“油上赚不了银子,其它地方肯定能赚回来。”
“承恩!”朱由检对王承恩喊道。
“奴婢在……”王承恩起身回应,朱由检也抬手示意:
“官场要好好料理,日后的饲料就取麸糠和印度厮当出产的籼米。”
“国朝百姓的肉食,可就全系在官场身上了。”
“奴婢领命……”王承恩还是那副样子,老老实实的应下该做的事情,而朱由检也十分满意他的模样。
他微微颌首表示满意,紧接着看向毕自严:
“国朝新政颁布后,百姓交上来的粮食少了,卖出去的就多,而米多则贱,户部要和工部做好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