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三国》

十八太史慈搬兵救北海曹孟德报仇伐徐州二(2/3)

骄矜,不恤百姓,岂能久远?袁绍势力强大,公孙瓒终不能敌。不如跳出,另寻生机。”

    张飞说:“大哥总是对的,益德听从便是。”

    刘备叫张飞引军先回,自与关羽找公孙瓒借兵。

    刘备见了公孙瓒,具说欲救徐州之事。

    公孙瓒说:“曹操与师弟无仇,何必替人出力?”

    刘备说:“吾已许诺,不敢失信。”

    公孙瓒答应借给刘备马步军二千。

    刘备要求借赵子龙同行,公孙瓒也同意了。

    赵云甚喜,便带二千军马随刘备、关羽与张飞会师,一同前往徐州。

    且说陶谦,字恭祖,扬州丹阳郡(今安徽宣城一带)人,父亲曾经担任过馀姚县长。

    陶谦幼年丧父,少年时以性格放浪闻名县里,十四岁时以布作为战旗,骑着竹马与乡里小孩一起嬉戏。

    他的同乡、曾任苍梧太守的甘公出门时遇见陶谦,见其外貌不凡,把他叫到车上交谈,感到非常高兴,便把自己女儿嫁给陶谦为妻。

    甘公妻子认为陶谦放荡不羁,非常愤怒。

    甘公却对妻子说:“这个孩子外貌奇特,长大后必成大器。”

    陶谦后来喜欢学习,先是被举诸生,在州郡为官,又被举为茂才,拜尚书郎,先后出任舒县令、卢县令,其后迁幽州刺史,被徵拜为议郎,青州、兖州黄巾军又起,被任为徐州刺史进行治理。

    陶谦初到任时,徐州经战火过后“世荒民饥”,一片狼藉。

    陶谦任用徐州富商东海郡朐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人糜竺,字子仲为别驾从事,任用琅玡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为别驾及治中从事,尽心治理。

    陶谦还任命与自己同郡的笮融督管广陵、下邳、彭城运粮。

    笮融利用手中掌握的粮食,建造起大浮屠寺,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又以信佛免役作号召,招致五千余众。每当浴佛,在徐州境内数十里道路上,沿途设置酒饭,观看及就食民众达万人。

    同时,陶谦又表荐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陈登,字文龙为典农校尉,进行屯田。

    陈登上任便“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

    在陶谦、陈登的努力下,徐州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收获“粳稻丰积”。北面青州、兖州黄巾此起彼伏,徐州却相对太平无事,百姓富足,谷米屯满粮仓,青州、豫州等地流民也纷纷涌向徐州。

    陶谦没有参与当年讨伐董卓的盟军,却在献帝迁往长安后,采纳了治中从事王朗与别驾赵昱的建议,派赵昱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

    献帝接到陶谦奏章后极为赞赏,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封溧阳候,赵昱被任命为广陵太守,王朗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当时,曹操父亲、前任太尉曹嵩在徐州琅邪郡(今山东临沂一带)躲避战乱,曹操命令兖州泰山太守应劭迎接曹嵩到兖州。

    应劭未到,陶谦派部将张闿带二百兵士护送。

    张闿贪图曹嵩资产,走到华县与费县交界处,将其全家杀害,劫取财物,逃往淮南。

    应劭闻知曹嵩一家被害,心中害怕,弃官去投了袁绍。

    曹操追击袁术六百里返回,闻知父亲及全家被害,哭倒于地,众人救起。

    曹操咬牙切齿,一切归罪于陶谦,遂留荀彧、程昱领军三万分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县,令夏侯惇、于禁、典韦为先锋,举兵讨伐陶谦,以报杀父之仇。

    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往甚厚,自引兵五千来救陶谦。

    曹操闻听大怒,派夏侯惇领兵截击。

    东郡从事陈宫也与陶谦交厚,听说曹操起兵报仇,星夜来见曹操劝阻。

    曹操知其来意,意欲不见,又碍于被视为心腹情面,只得请入帐中相见。

    陈宫说:“听说明公欲报杀父之仇,举兵征讨徐州,特来劝阻。”

    曹操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岂有不报之理?”

    陈宫说:“陶谦是个仁人君子,并非好利忘义之辈。徐州粮丰仓实,堂堂一州之牧,与明公并无冤仇,怎能够因为一些家财谋杀令尊?”

    曹操说:“吾父在其属地被害,罪责难逃。”

    陈宫说:“陶谦闻知令尊前来兖州,便派人护送,足见其结好明公之意。常言,‘冤有头,债有主’,是那张闿见财起意,当为仇人。明公如此兴兵,百姓难免遭受战乱之苦。因一己之仇,使万众遭殃,望明公三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