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三国》

三九 于吉复仇除孙策 孙权继任纳贤士 二(2/3)



    孙权正与张昭商议为孙策办理丧事,忽报守御巴丘的周瑜星夜赶来奔丧。

    孙权接入,周瑜哭拜于孙策灵柩前。

    吴夫人将孙策遗言告白周瑜,周瑜拜伏于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

    孙权在旁说:“望公勿忘先兄遗命!”

    周瑜伏地顿首:“愿肝脑涂地,以报知己之恩。”

    待办完了兄长丧事,孙权问周瑜:“先兄遗言‘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今承父兄基业,以何策守护?”

    周瑜说:“子布乃贤达之士,足当大任。公瑾不才,恐负重托。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欲守定江东,须求高明远见人才相辅。吾举荐一人,可辅佐将军。”

    孙权问是何人,周瑜说:“此人姓鲁名肃,今年二十八岁,胸怀韬略,腹隐机谋,与我相交甚厚。”

    接着就把鲁肃为人及与自己结好情况说给孙权。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滁州定远县)人,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任居巢县(庐江境内)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前往拜访,请求资助一些粮食。

    鲁肃家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

    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周瑜。

    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一样牢不可破的挚友关系。

    当群雄相互争夺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了避害,鲁肃举家迁居东城。

    当时的东城,为袁术辖地。

    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

    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成大事,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

    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速赶来阻拦。

    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诸位男儿,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动荡不安,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被射穿。

    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了鲁肃,只好退回。

    鲁肃顺利到达居巢,与周瑜会合。周瑜东渡长江,与鲁肃同行投奔孙策。

    孙权听了周瑜介绍,甚为欣赏,急问:“子敬现在哪里?”

    周瑜说:“近闻其祖母过世,自回东城办理丧事。”

    孙权即命周瑜前往聘请。

    周瑜领命至东城,见鲁肃安葬了祖母,正整顿行装,欲按照好友刘晔致信所言,往巢湖投奔郑宝。

    周瑜极力夸赞孙权,劝鲁肃留下,辅佐孙权。

    鲁肃从其言,随见孙权。

    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

    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后,孙权将鲁肃留下,合榻对饮。

    孙权对鲁肃说:“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吾继承父兄创立基业,企望建成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既然子敬不弃,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

    鲁肃回答说:“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私见,汉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变幻。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将军正好趁如此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

    孙权听了鲁肃“榻上策”,却说:“吾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子敬所言,非我能及。”

    鲁肃知孙权只有固守江东称霸一方之志向,却无消除割据统一天下之雄心,也就转换话题,畅谈隔江而治,称雄一方之方略。

    鲁肃又向孙权推荐一人。

    此人复姓诸葛,名瑾,字子瑜,琅琊南阳人,事母至孝,博学多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