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一百一十二章 疏议论(二更 求订阅)(2/3)



    吕诲点头道:“也是可以这么说的。”

    张斐环目四顾,又问道:“诸位可否认同。”

    除王安石和司马光外,其余官员纷纷点头。

    哎哟!你们两个老头是睡着了吗?张斐不依不饶地盯着他们两个问道:“似乎两位主审官并不认同?”

    王安石、司马光太了解这小子,上回盘问林飞时,一个个看似八杆子打不到的问题,愣是给他扯上了关系。

    面对这小子的问题,最佳的方式,就是能不答尽量不答。

    他们主审官,又不是嫌犯。

    这样就能够为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官司打到这里,非常敏感,王安石也不敢尽信张斐。

    可惜张斐盯着他们两个的。

    二人无奈之下,是充满怨气地点点头。

    好似受到莫大的委屈。

    能不点,他们当然不点,问题是这不能不点,这真的是太祖太宗的政策,也是他们口中所提到祖宗之法。

    “那好!”

    张斐点点头道:“诸位都认同太祖太宗所行之政策,都符合祖宗之法,也就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而太祖太宗所行之政策,是对历史上所行之弊政,进行改正,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得遵从祖宗之法,对之前的弊政,进行更改。”

    “......!”

    这回轮到吕诲、刘述他们焦虑了。

    而王安石、赵顼则是听得心花怒放。

    这解释的可真是太绝了。

    好小子!

    果然是有套路的啊!

    “不对!不对!”

    吕诲摇头道:“太祖太宗只是对前朝的弊政做出改正。”

    “非也!非也!”

    张斐也是直摇头道:“这种论述不准确,用历史要更为准确。”

    说着,他看向许止倩。

    许止倩这回就直接递给他一条小纸条。

    张斐拿过来一看,“唐朝灭亡是在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而我朝建立是在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如果吕中丞是将唐朝视作前朝,那么中间五十三年藩镇割据的年代又算什么?太祖太宗是否有对中间这五十三年所生弊政,进行过改正?

    如果将前朝视为中间五十三年的藩镇割据,那么太祖太宗又是否对唐朝的弊政进行过修正?如果是唐朝加上中间这五十三年视为前朝,那么这不就是历史吗?”

    还是那句话!

    细啊!

    很细啊!

    王安石听得是心花怒放,这一段话里面有多少个“修正”、“改正”,光凭这一点,也知道此番论述,对他最为有利。

    吕诲无奈地点点头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是史来论,是要更为准确。”

    张斐便问道:“那么现在往前的一百年,算不算历史?”

    司马光暗自叹了口气,你们这些人,真是不吃教训,这小子的问题,怎能轻易回答,你看,又掉坑里了吧。

    吕诲极不情愿地点了下头。

    张斐道:“那么对之前一百年的弊政进行改正或者完善,是遵从祖宗之法,还是违反祖宗之法?”

    司马光突然问道:“你已经论述了这祖宗之法的唯一性,那么约束性和广泛性又是什么?”

    王安石赶紧道:“等等会,我看这问题还未讨论清楚啊!”

    占得上风,自然得趁胜追击啊!

    司马光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你还有什么要提的吗?”

    王安石则是挑衅地看着吕诲等人。

    就这?

    继续论啊!

    你们不是满腹经纶。

    可别让这小子给压了下去。

    这个问题对于王安石而言,是至关重要,越清楚越好。

    吕诲见王安石挑衅,顿时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即道:“主审官说得是,这问题还未讨论清楚。”

    司马光兀自保持风度,微笑地点点头。

    吕诲不服气,拿起方才许止倩给他们的文桉,问道:“这上面的政策,也是前一百年的政策,依你的意思是,这上面所写的政策,皆可以更改?”

    此话一出,堂上气氛又变得有一丝诡异。

    “危险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