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三百四十七章 抢利(2/3)

  唐清安倒是希望忠顺王能攻下海州,减轻金江军的负担,攻城可也是需要不少牺牲的。

    王不见王。

    唐清安之前见过忠顺王,所以谈妥了今年的战事,朝廷和金江镇齐心攻打蛮族。

    如今为了不影响忠顺王,唐清安放慢了脚步。

    谢友成则赶去海州城。

    带去将军的命令,各营金江军,负责为忠顺王压阵,退后二十里立营。

    金江军的态度,也刺激了忠顺王。

    别人任你打海州,要是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却无法打下海州的话,忠顺王也无颜面可谈了。

    金江军能彷制出来红夷大炮,大周朝廷的工匠比金江镇更多,同样也能彷制的出来。

    十数门从京城辛苦运来的红夷大炮,被忠顺王当做宝贝藏起来的利器,终于也拉了出来。

    各种攻城的器具,楯车,云梯等等,密密麻麻,蜂拥向海州的城池。

    忠顺王有一样特长,善于笼络人心。

    不然的话,他也无法在太上皇手下,能做到拉拢不少的势力。

    以忠顺王的身份,以及才能,辽西军,国内各地援军,还有剩下了的蒙古军,都战心坚定。

    “平辽侯短短八年时间,从一名白身成为侯爵,光宗耀祖自不在话下,只不负此生何人不羡?

    今日建功立业就在眼前,信我者,必不负之。”

    忠顺王是皇上的亲叔叔,本来就是王爵,又身负重任,并且皇上有如今的局势,都是忠顺王的功劳。

    忠顺王用人不拘一格,为人又和善,做事且公正。

    于公于私,辽西军自不必提,国内援军的将领,无人不投靠,无人不信服。

    因此,当忠顺王下命之后,各部无不踊跃攻城。

    这些国内援兵,本来就都是不错的士兵,从上到下齐心之后,立刻让守卫海州的代善咬起牙来。

    他前番还小瞧周军,认为两军不合,金江军不参与攻城,自己要给周军一个好看。

    没想到发起狠来的周军,竟然这般的犀利,各处的城墙都在告急。

    ……

    “国内的军队还是能打的。”

    攻城的惨烈,源源不断送到了唐清安处。

    前线观战的金江军将领,同样咋舌不已,这种伤亡的程度,他们金江军能承受。

    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承受,还是长期围困的好。

    “国内的军队之所以不能打,是因为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当恢复了公正后,定然发挥原本的威力。”

    柳湘莲回来金江镇后,认为金江军的确是天下强军,但是不少将领有些自大。

    认为国内的军队不堪一击。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既然他如今效忠而来平辽侯,那么当然要扭转这种风气。

    听到柳湘莲的话,旁的人如何想,唐清安并不清楚,但是他对于柳湘莲的话,是认可的。

    原本的时空中,同样的明军,换了一个局面后,作战之勇勐的程度,令后金的将领们都恐惧不已。

    金军碰的头破血流,不敢再战,甚至起了分地而治的心思。

    唯独归降后的汉军,能和义军打的有来有往,双方之惨烈的攻伐,令金兵止步叹之。

    “忠顺王此人,有大才。”

    唐清安夸赞道。

    虽然他的存在,对目前的金江镇不利,但是其才能,却不能抹杀。

    看得清楚形势,知道做出最有利朝廷的选择,同时又能笼络人心,获得手下们的卖命。

    能退能打实乃大才。

    “忠顺王是值得将军重视的对手。”

    柳湘莲和金江军的文武官员不同,深知京城和国内的局势,因为前番忠顺王的畏战。

    导致金江军的将领,小觑了此人。

    此人前番的畏战,是从打着消耗蒙古军和金江军实力的角度出发。

    现在到了该打硬仗的时候,就毫不犹豫露出了原来的样貌,让所有人惊讶。

    “既然忠顺王有才,我就不惧海州城会打退他了,反而影响我的粮道,哈哈哈。”

    听到柳湘莲的话,唐清安不以为意,大笑了起来。

    这就是大势。

    金江军强悍,同样面对各种局面,能做到进退自如。

    海州守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