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老朱家的瑞兽麒麟》

第一百零五章 小朱棣:食我剑圣流奥义!大人,时代变了!(5/8)

什么难事,那明军就算有埋伏,也不能保证能够百分百的阻击他们。

    “哈哈,我就说我的情报肯定不会出错的吧,将军你可是差点酿成大错了。”

    “好了,本将现在没时间和你多说什么,准备出击吧。”

    握紧了手中的长枪。

    伯颜泰面色沉重如水的说道。

    此刻,他的心中已经别无他物,唯有眼前的大明太子,这便是此次行动的最主要目标,哪怕麾下的一万蒙古铁骑全部阵亡,但是只要擒获了那大明太子,那便完成了此次最主要的任务。

    在心中不断默数着。

    等待着大明的运粮车队,一步步的踏入他们的‘包围圈’。

    大约过了几十息的时间,估摸着时机差不多的伯颜泰,此刻也是猛地睁开双眼,发布了自己的指令——

    “全军突击!”

    “轰隆隆——”

    上万名蒙古铁骑同时发起了冲锋。

    那声势,就宛如地动山摇一般,让人望而生畏。

    蒙古铁骑,乃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

    在十三世纪由成吉思汗创建,并由他的继承者保持了一支骑兵部队,巅峰时期拥有着二十四万的数量,而蒙古骑兵没有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

    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

    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

    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

    不容忽视的是——

    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在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蒙古骑兵的机动性,纵观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上,也称得上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了,一边作战一边行军,每天能推进八十公里,而欧洲的骑士单纯行军也只能完成一半路程。

    战马是蒙古军队所向披靡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高大的欧洲马相比,蒙古马矮小精壮,皮厚毛粗,耐受力强,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敢于在东欧的冬季发动战事。

    蒙古马能在雪地里觅食,士兵可靠母马的马奶充饥,这就降低了粮草补给的负担。

    蒙古的行军、迂回、穿插、诈败等战术对战马要求极高,再有耐力的蒙古马也吃不消,因此每个骑兵通常有四五匹备用马。

    曾经。

    蒙古铁骑能够轻松击溃欧洲重装骑士的阵线。

    依靠的便是一种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

    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

    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

    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

    他们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

    在第二次西征的列格尼卡战役(1241年4月9日),西里西亚公爵亨利二世率领的三万波兰联军被拜答尔所部蒙古轻骑兵的佯退所骗,一路追击后者,德国步兵与前方骑兵脱节。

    埋伏好的蒙古重骑兵突然从正面向联军放箭,佯退的轻骑兵在两翼包抄,专射敌军战马。

    最终,由蒙古重骑发起冲锋。

    落马的骑士由于盔甲沉重行动困难,任凭蒙古人宰割。

    亨利二世和多名波兰贵族战死,法国圣殿骑士团的十多名参战骑士全部阵亡,条顿骑士团大首领身负重伤,联军总共死亡25,000人,而反观蒙古铁骑这边,伤亡率甚至都没有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

    这支曾经纵横欧亚大陆的铁骑实力。

    当然,现在过去了这么多年,蒙古铁骑的规模和实力,也是早就大不如从前了。

    “敌袭!敌袭!”

    “是蒙古铁骑,大家做好防御阵型,不可让其伤到太子殿下!”

    “誓死守卫太子殿下!”

    “”

    看见奔驰而来的蒙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