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导演,我不比烂》

40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4/6)

 许鑫放下了茶杯,不紧不慢地说道:

    「比如我在《时间》的分集创作时,我的灵感就是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家乡的味道,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的思念,与辨别身处环境的味觉密码。也是他们对于故乡寄托情感最重要的慰藉。

    所谓「食色性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所有人都离不开「吃」,而通过「吃」这条纽带,我们可以看到农人是如何生产作物,料理人如何制作、食客如何品尝......这一整条的闭环过程,是我们国家千百年生息繁衍、迁徙生存的最佳体现。

    农家菜,乡土菜,潮流菜,客家菜......我们的菜系,厨师的帮派,甚至南北食客对于同一

    食物不同的味觉追寻,这些都是把我们整个国家的人.....」

    说到这里时,他做出了一个双手互相抓握挤压的动作:

    「汇聚到一起的过程。这是整个《舌尖》创作的核心思路。我们想给大家在表层现象中展现出来不同地区的食物风味。

    让一些眼界窄一些的人意识到......原来脱离自己熟悉的生存土壤之外,我们还有那么多可以让他产生大快朵颐冲动的美食。

    但在内里层面,我们是通过「吃」来海纳百川,融合民族、国家、文明的千百年历史繁衍。

    「那故事的主题趋向呢?是直白的食物说明?还是......」

    另外一个人问道。

    「不,就是记录普通人的故事。」

    「许导亲自去拍?」

    「当然不是......咱们国家这么大,不说多吧,就按照时令来拍,那少说也得三五年的时间。我倒是可以......问问题是咱们也不能可着我一只羊往死里薅吧?」

    「哈哈哈,那肯定不能。」

    一个玩笑让整个会议室里的氛围变得相当轻松。

    「我听说......咱们这次不是打算外聘摄制组幺?

    对吧?」

    听到他的话,罗铭点点头:

    「没错。这次我们都是统一向外部征集预案,拍摄团队的话也是采取「项目制」,总预算项目、人员、食宿、的标准都是采取竞标

    统一由台里把控,但拍摄进度是由项目团队进行。」

    言外之意,在「大框架」的基础上,拍摄环节不受体制内制约,要自由一些。

    当然了,这个自由也是相对的。

    最后的节目内容,还是由他们自己管控。

    「那就是了。如果这部纪录片要进行拍摄,那么我组建团队后担当导演的同时,会分别指派团队内的分集导演拿着提前做好的项目资料去拍摄。拍摄后再由我自己来把控。」

    许鑫这话也合理。

    毕竟这部美食纪录片许鑫的思路是按照时令来拍,那么有些东西可能在特定季节拍完南方,北方那边就已经错过了。

    接着,会议室里的人就团队组建,以及纪录片内一些职位的细化做了些说明后,开始进

    入纪录片的重头戏。

    也就是预算。

    这种以年而记得纪录片,人吃马嚼可是一笔大进项。

    许鑫的设想里,他要做六集到七集的纪录片,至少每一集的预算,是在一百万左右。

    乍一听有些荒唐。

    这又不是电影,又没什么明星片酬之类的,怎么可能那么多?

    可实际上......拍电影,拍纪录片就是这么花钱。

    首先是人工。

    外聘的导演可不是体制内的导演,拿死工资,一个月干与不干都是那些钱。

    首先导演要考虑到劳务费问题。

    导演、摄影、剧务等等,这些人是一笔费用。

    出差住什么酒店,租什么车,又是一笔费用。

    最关键的还有器材呢。这次是项目制,央视只出钱,一应费用设备什么的都是中标的纪录片导演自行组建。

    还包括配乐、剪辑、包装、后期等等。一系列的环节,都是钱堆起来的。

    而且是定下了日程,加入了团队后就要开始计算。

    在许鑫采用的这种分包团队的模式下,每一集的导演团队,包括一些职业顾问在内,说是15到20人。

    这些人就按照一个人一个月五千块钱的工资",那一个月还十万呢。

    要是拍一年就是一百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