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380章 老将的尊严(大章求月票)(3/4)



    关键是,打造云梯的工匠呢?器具呢?

    他们是跑路的,不是攻城的,所以啥也没带。

    人家匈奴人是做足了准备来的好吧。

    这次是真的完了。

    宋晟身体在战马摇摇欲坠,差点掉下马来。

    “西宁侯。”心腹部将们纷纷围着他,十分担心。

    宋晟年纪本来就大,这段时间在关中焦头烂额,每天睡不好觉。

    听到萧关被堵,宋晟就知道完了。

    现在他们唯一的出路,就全军转转走回中古道。

    他带着全军跑了几百里好不容易看到萧关,然后再往回跑上百里去走回中古回道,一来一回浪费多少时间。

    关键萧关的人知道他来了,下一步肯定知道他必走回中古道,到时伏兵一波,他就真的完蛋了。

    那回中古道全是山道居多,骑兵速度也起不来,再被伏击,可能全军覆没。

    当然,宋晟也不知道瞿能会有多少兵马派过来,但很明显,他没理由拿三万兄弟的命去堵。

    宋晟不说话,站在原地,静静看向萧关方向。

    “走,先回凤翔再说。”宋晟思来想去,又带领全军回凤翔。

    他们全军出来,跑了两三天才到萧关,现在又回去,搞的人困马乏,上下叫苦不止。

    宋晟带领全军退回凤翔时,部下凉州卫指挥同知谢宽,甘肃左卫指挥使洪牛儿等四个人落在后面。

    谢宽左右看看,四马并骑,速度很慢。

    他们来的时候跑的很快,现在回去这么慢,明显有问题。

    “西宁侯想降了,不然不会回凤翔。”洪牛儿率先道。

    “插翅难飞。”另一个人沉声道:“如果走回中古道,容易被汉王的兵马伏击。”

    “西宁侯不能降。”谢宽道。

    众将纷纷看向他。

    “西宁侯全家都在京师,他不能降。”谢宽道。

    众将面面相觑。

    谢宽看看几人,又道:“事到如今,也只有咱们能帮他。”

    “。。”有人无语,有人若有所思。

    宋晟带着大军有气无力的回到凤翔,一路上都没有说话,好像在思考什么。

    六月底,盛庸从武关破关,进入关中,十几万兵马加部分辎重,走了近十天。

    大炮根本无法过来,只能留在武关和勋阳。

    张武没有第一时间去打盛庸,给了盛庸的足够的时间,把兵马带进关内。

    盛庸的兵马进来后,立刻兵分两路,一路往潼关去,一路往西安。

    潼关指挥想死守,不料藤聚和宋长保等突然反水。

    他们事先带着两百多人,以败兵名义退往潼关。

    潼关守将也没想到宋晟家人会反。

    这样盛庸几乎兵不刃血得到了天下雄关潼关。

    潼关到手,即可防御朝廷河南过来的兵马,又可随时进攻中原大地,此时江南西翼的屏障,仅仅只有河南,还在官军手上。

    七月初,张武带七万多兵马(陕西所有仅存兵马),从绥德进入山西。

    但中间有大量兵马在中途逃亡,最后到达太原时,已经是九月,除了大部份骑兵能到,步营跑了一小半,全军仅余四万多。

    因为他这里大部份兵马都是陕西两个都司的。

    官军被他带走,但家属和军馀都在各卫所。

    盛庸以汉王名义的檄文,早就发往山西和北平(河北),号召各地官军赶紧回家啊,家里分田加钱了。

    考虑到还有五万关中精骑在湖广支援,盛庸这招相当恶毒,他跟着朱高煦这么久,阴险的招式也越来越多。

    藤聚和宋长保等人在潼关反水的消息传到凤翔,宋晟心情越发的低落。

    自从被堵在萧关回来后,宋晟回到凤翔就闭门不出,偶尔会召集几个心腹说点什么。

    谢宽、洪牛儿这段时间非常活跃,到处窜连,试图拉动更多的人参与投降汉王的事。

    军中诸多大将纷纷附合。

    宋晟应该听到了消息,但并没有什么反应。

    诸将胆子也越来越大。

    七月初四,在武功的瞿能得盛庸西行的一部兵马支持,立刻大举往凤翔而来。

    谢宽和洪牛儿等抓住时机,在某天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