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

第二六八章 墨洲巡视的钱谁来出?(2/3)

王。

    这么多的借口摆出来,刘志新为首的大食国官员也就没理由再阻拦了。

    虽然非常的不情愿,但是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了。

    朱靖垣看了看现场的官员,发现只有牛鉴主官衔不是大食国的。

    于是就指定牛鉴随行,并负责安排出行事宜,包括联络航运公司以及联络各方接应。

    牛鉴马上起身领命,同时问出了一个灵魂拷问:

    “殿下,这次出行的费用,走大食国财政拨款,还是走您个人的账户?”

    朱靖垣下意识的说:

    “走我个人账户就行。”

    刘志新马上大声说:

    “万万不可,王上巡视大食国海外疆土,当然得走大食国的账。”

    一群王国官员马上随声附和。

    牛鉴似乎对此早有预料,表情颇为镇定也颇为无奈的看向朱靖垣:

    “所以……殿下……”

    朱靖垣看向刘志新等人:

    “我这次出行,不只是大食国的正事,也有我个人的私事,所以还是我出钱吧。”

    刘志新却寸步不让:

    “王上是大食国的国王,王上的一切花销都应该是王国承担,哪怕是私事也是一样。”

    朱靖垣就很无语。

    历朝历代的皇帝,以及绝大部分的大明皇帝,平时都会想办法从朝廷往自己手里扣钱。

    涉及到皇宫、皇室、皇帝个人的开支,朝廷都会想办法让皇帝自己掏腰包。

    实际上绝大部分的王国的也是类似的情况,都想着自己少花钱。

    但是到了大食国这边,情况请莫名其妙的反过来了。

    朱靖垣这个国王,和刘志新为首的朝廷,都想着自己花点钱。

    在每个特殊角度看的话,这两种情况的原因甚至是一样的,都是财政预算不好做。

    以前的朝廷和普通的王国,收入和支出都相对固定的。

    要增加一笔额外的支出,就得从其他的固定支出中扣,相应的项目也就会受到影响。

    要扣哪一项都是个问题。

    大食国这边,是收入还在持续高速增长,但是支出项目却趋于固定,甚至在衰退。

    大量财政盈余安排不出去,需要到处找合理的理由,想办法把钱花出去。

    大食国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就是原油直接销售收入。

    在过去的两年里面,大食国的原油产量一直不断攀高,大明的燃油需求也在同步攀升。

    油价不仅没有随着增产而降低,反而出现了缓慢上升的迹象。

    所以大食国的原油销售收入也随着产量持续飙升了。

    至于其他的收入来源,例如个体工商户的营业税,大明体系内的少量进出口关税,刚刚开始盈利的本地的成品油销售,数额相对原油销售利润而言,都实在是不起眼。

    大食国的财政收入来源如此的单一,但是对于人烟稀少的大食国而言,却又如此丰沛。

    相应的,大食国的财政支出,范围也非常的有限。

    除了运送移民和采购生活物资,主要就是各方面的工程建设了。

    大明本土现在给不了太多的移民,如果大食国高价去请移民,那肯定很花钱。

    但是朱靖垣从一开始就做了规划,要控制大食国本土的移民规模。

    流沙城的移民数量达到了五万之后,就不再主动去请人了。

    建设项目里面,最重要的新王府项目,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全面结束了。

    大型炼油厂去年年底也完工了,连接炼油工业区的输油管道,也已经修建完成了。

    大型海水澹化厂的规模也已经足够了,不增加移民就不需要再扩建了。

    大型码头的建设也基本完成了,短期内也不需要再在上面投资了。

    大食国自己的炼油厂虽然盈利能力有限,但是却抵消了大食国的成品油进口的花销。

    流沙城连接红海、大食海、大秦海、两河流域的铁路干道,现在虽然还没修完,但是这些铁路不是大食国自己的工程。

    大食国直辖区域的铁路,由大食国自行承担,周围的布政使司辖区内的铁路,是大食国与布政使司地方和大明中央朝廷三方面分担了。

    大食国要承担的比例,按照当地的土着人口计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