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们对朱靖垣过往习惯的了解,朱靖垣现在既然这么表态了,那很大可能就真的没有对江淮省的专门规划了。
至于朱靖垣以前那些政策,当地的官员早就心里有数,不算什么大问题。
朱靖垣跟这些官员继续聊了一会儿,客套形式的稍微增进了一下关系,就让他们各自回去忙活自己的事情了。
然后朱靖垣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朱靖垣对于包括江淮在内的南方地区不是没有新的想法。
而是这个想法不能说出来。
朱靖垣希望削弱地方宗族和家族势力的影响。
对于普通人而言,宗族和家族文化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好处的。
甚至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否则也不可能持续存在几千年。
但是对于统治者而言,却大概是弊大于利的了。
宗族力量本质上是小团体,依赖血缘关系抱团建立起来的原始党派。
最初的党争就是以地域和宗族关系我基础展开的。
社会不稳定的时候,这种地方团体能够为成员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社会稳定的时候,宗族血缘关系是他们建立利益共同体,互相帮助获取利益的纽带。
统治者当然不喜欢这种小团体存在了。
但是,在神州的传统文化体系中,破坏宗族关系是属于政治不正确的事情……
在仁武朝以前,地方官员对于一般的地方上的事务和矛盾,通常都会让宗族内部首先自己想办法处理和调解。
就算是宗族内部调解不了,闹到了对簿公堂的情况下,官员也往往会以维持宗族内部关系的和睦来审判。
很多时候的判决结果甚至可能是违背法律的。
宗族和乡绅其实都是东方传统的地方自治体系的一部分。
哪怕是到了仁武朝的时候,世祖皇帝针对这种情况做了矫正,但仍然非常克制。
建立了更加基层的管理和执法体系同时在实现了司法独立,并要求司法审判人员严格按照律例来审判,不要考虑与案件本身无关的因素,并严格禁绝任何形式的私刑。
但是世祖皇帝始终都没有说过要降低宗族的影响,也没有公开鼓励普通人脱离家族。
因为公开要求削弱家族和宗族势力,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削弱亲情?
甚至可能会被引申到反对“孝道”上面来。
所以这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事情,甚至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去做。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方向上其实也简单,就是依靠朱靖垣之前已经再做的各项改革。
首先用仅代表个人的通识考试合格证,逐步取代以家庭为单位的户籍,作为当地人的通用身份证件,并鼓励人口自由流动。
其次是主动的更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乡村是宗族势力最浓厚的地方。
即便是农村的土地被完全兼并之后,农场主的主要雇工也往往是自己的同族。
工厂和城市的宗族势力本来是会相对薄弱很多的。
天南海北的人口聚集起来的大城市,繁华复杂而且丰富的现代工业城市的生活,都是稀释宗族力量的良好溶剂。
与此同时,把大量来自偏远地区的稀疏人口,送进富裕地区的城市,也是稀释当地原有宗族体系的过程。
然后大力建设官营厂商和皇室财团。
江南地区有大量的中小城镇,这里还有数量庞大的地方厂商,这里面还有大量的家族式的工厂和商行。
用自己家庭和家族的人当管理层和骨干工人,无论大江南北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在这种地方,宗族势力其实正在从乡村转向了城市,或者是直接把乡村变成了城市。
要对付这种家族企业,朱靖垣的思路是依靠官营厂商和皇室财团。
如果一个人在家族中得不到照顾,反而会受到族内强势家庭的各压迫,离开家族社群之后反而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的话,那宗族势力肯定会逐渐衰弱的。
但是同样的话,如果某个家族的成员,在皇室财团或者官营财团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利用自己的地位将宗族的其他成员拉进来抱团的话,也同样非常的麻烦。
所以参考流官制度和避嫌制度的规格非常的重要。
当地人不能做当地官营厂商的管理层,同一个家族的人员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