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

第四七九章 陛下还回不回顺天府?(3/4)

安康十二年皇帝无论如何也该回顺天府了,不可能在应天府再过一个年。

    也许会再次去应天府,但也应该是正式退休以后,等应天府的宫殿修好了去养老。

    大部分人仍然不相信迁都的可能性。

    毕竟大明京师都在顺天府放了四百多年了。

    就算是世祖皇帝,也只是在顺天府沦陷的时候,在应天府住了那么几年。

    等到收复顺天府之后,很快就回到顺天府理政了。

    没有人意识到皇帝要迁都,只是理所当然的觉得,皇帝是要盯着养老用的宫殿建设。

    不过随着安康十二年的日期不断向前,情况和舆论开始慢慢变化了。

    在两代皇帝和朱靖垣的关注下,江浦县的新宫殿的勘察、设计、建设的速度非常快。

    新城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安康十一年下半年就动工了。

    这些设施大部分都在江浦县旧城城墙之外,大部分地区本来都是农田,拆迁开始之前就能开始干活了。

    新宫殿的施工图纸也在十一年年底定稿。

    安康十二年新年一过,宫殿居住区和水坝的施工就同步开始了。

    皇帝朱简炎继续留在应天府紫禁城工作。

    并且陆续以咨询等各种各样的理由,继续其他留在顺天府的部门和机构人员招过来。

    每次都特别下旨提醒,可以带家眷过来同住。

    南京留守衙门前所未有的忙碌。

    不断地为了赶过来的官员和吏员整理办公楼和房屋。

    仁武朝之后,大明中央衙署部门的数量不断膨胀,人员比崇祯以前翻了很多倍。

    应天府留守衙门的办公楼和住房本来是按照崇祯以前的规格准备的。

    幸亏仁武朝的时候,世祖光武皇帝在应天府住过。

    也是在应天府的时候,就开始了衙门机构的改革,当时就在应天府准备了更多的房子。

    后世的皇帝在位期间也都会到应天府巡视几次。

    所以应天府城内外建设的行宫和皇家园林和周围,都准备了大量供随行官员、宗室、仆从居住的院落和房间。

    再加上留守衙门在民间征集,工程公司配合不断的建设,才能容纳下了不断从顺天府赶过来的中央衙署的官吏。

    安康十二年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慢慢的又来到了年底。

    江浦县原有居民的拆迁任务已经全部完成了。

    整个江浦县旧城区,从老山到长江之间,这片预定的新首都区域,已经变成了一片巨大的建筑工地。

    这个建筑工地的规模,以及正在建设的建筑本身的项目数据,当然是瞒不过消息灵通的人士的耳目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江浦县正在建设的东西,不只是一个新的皇室行宫。

    应天府城在安康十二年这一年里面变得越来越热闹了。

    朝廷的大部分高级官员和家眷们陆续来到了应天府,很多都带着出差和旅行的心态,有空就到处去逛街、游玩、购物。

    在顺天府的时候,他们平时都是被关在京师旧城的,旧城可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想要去新城游玩得走很远的路。

    现在直接住在繁华热闹的应天府城内了。

    再加上江南地区的工商业设施本来就比北方丰富多彩。

    这些人有空了就好好的出去玩。

    这些额外的新增的高端消费者,让应天府城的各种生意都比以前好了很多。

    北方的顺天府的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

    皇帝自己去应天府住一阵子没什么,把最顶级的九卿和尚书们带过去影响也会很大。

    让绝大部分普通官员和贵族以及他们的家眷也都带走就属实过于离谱了。

    顺天府旧城本来的居民就是勋贵和朝廷的高级官僚。

    现在高级官僚家庭基本都走了,勋贵大部分也都是当官的,现在也走了一大批。

    本来就比较冷清的旧城现在好像完全空了一样。

    旧城内虽然还剩下上学的孩子,腿脚不太方便的老人,照顾他们的仆人。

    还有赋闲的没有官职的贵族,以及职务实在是不起眼所以没被召唤的官员。

    但是这些本来就不算活跃的人口,已经不注意维持城市的人气了。

    京师新城的市面也冷清了很多。

    特别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