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新纪元》

第五十三章 基建的DNA是刻在骨子里的(2/3)

,进口的各种矿石也是价格便宜,几千美元就可以买好几大卡车的铁矿石。

    李明宇看着忙碌的仿生人,调出了他昨晚挑选的城市规划设计图。

    淡蓝色的三维投影悬浮在李明宇面前,一个复杂庞大的城市虚影若隐若现,设计当然是小玉设计的,李明宇只是提供了些许的想法。

    目前的三万亩只是整个城市的西南角,这片土地的东边和北边还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因为本身就处在刚果盆地的中心,地势相较而言还算平坦。

    整个城市采用拼接组合的方式,按照功能模块的不同进行布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只要生产出了相应功能模块的生产线,那么就可以进行快速的组装。

    这些城市模块都采用小玉设计的规格进行建设,以确保拼接过程各个模块的一致性。

    首先是地基部分以及地下管网部分。

    分子熔炉生产出的有机晶体溶液被投入到工业级3D打印机中,一个个10000*10000的地基很快就被打印了出来,这些地基模块在打印的时候已经规划好了内置的管网,因为一体成型的缘故更加坚固不易磨损。

    每块地基的四周都被安置了特殊的装置,一旦铺放在空地上之后,这些装置会不断向下钻探,在钻探到一定深度之后伸展出固定锚,防止因为地形的沉降使地基移位。

    以往的建筑都是通过深挖地基的方式规避地形沉降,而这种方式不仅简便高效,而且因为材料硬度的提升,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方式更加牢靠。

    三万亩的土地很快就被平铺上了一排排10000*10000的地基,生产基地也算是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但是这距离城市的模样还很远。

    工业级3D打印机打印出很多的建筑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只安装了浅层训练的人工智能,不过干些搬运的工作已经足够了。

    临近夜晚的时候,一组工业级3D打印机打印的几千个高分子墙终于完工了,长达一千四百多米,厚三米的高分子墙平铺在地上,看着像是一条长长的宽阔跑道。

    机器人将一面高分子墙固定在最中心的地基上,随即在固定的底部用类似千斤顶的装置将高分子墙立了起来。

    一面泛着银灰色光泽的墙伫立在这片空地上,因为天色已经暗沉下来,远远看过来倒是不怎么显眼。

    随着一面面墙不断的被机器人伫立起来,一栋高一千四百多米的大厦就这样建成了。

    不过这栋大厦还只有一个外壳,里面都还是空的。

    高分子墙采用的是卯榫结构组装起来的,在铆接的位置都使用了特殊型号材料,按照小玉的计算,这种大厦即便不保养也有七八百年的使用寿命,安全性比传统混凝土浇筑的高楼大厦还要好。

    机器人将其他各种型号的高分子墙一点一点的搬进了大厦内,开始搭建大厦的内部结构,按照三米的层高进行分层,这栋大厦足足有四百五十层。

    经过七八个小时的连续安装,整栋大厦的内置框架基本完成了,只差在里面安装上家具和装饰,从外面看大厦和其他用混凝土浇筑的大厦几乎没有区别。

    如果硬要说区别的话,那只能说这栋新修的大厦看起来更高端气派,毕竟一千四百多米的高度摆在那里,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柄利剑一样直入云霄,如果天气晴朗,方圆几百公里都可以看到它银灰色的模样。

    这栋大厦虽然外观和传统的大厦类似,但是内部的设计却和传统的大厦天差地别。

    首先是高分子墙的内部,整个大厦的内部墙体都是智能化设计,也就是说大厦的任意一面墙都可以作为智能终端与人进行交互,整个大楼被内置的人工智能管控,可以智能化调节大厦任意房间的颜色、温度、湿度和光照,给在内的居民最为舒适的居住体验。

    第一栋大厦建成后,第二栋大厦随后也被组装了起来,这栋大楼紧挨着第一栋大厦,但是高度只有九百多米,在李明宇挑选的城市规划图中,楼层的高度从中心向四周递减,整个城市西南部的建设呈现一个中高周低的倒锥型,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面积,同时也为以后留下改建的空间。

    工业级3D打印机一刻不停高效率的打印着,高分子墙体像是流水线上生产的螺丝钉一样源源不断的被打印出来,机器人将打印出来的高分子墙体快速组装成固定建筑,几乎是一个晚上就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小城镇。

    当天夜里,李明宇没有住在昨晚搭建的铁皮帐篷里,而是搬到了第一栋大厦的最顶层。

    这里已经被布置的很完善了,沙发桌椅一应俱全,都是打印机整体打印出来的,虽然一个晚上要布置整栋大楼还有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