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雄狮》

第五百四十二回 朝廷使者(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距离第二届运动会越来越近,各地代表队陆续抵达。

    还有接受检阅的部分军队,以及参加运动会的军队代表。

    整个广宁城顿时热闹了起来。

    很多大商人,尤其是避难到辽东的山东籍商人,纷纷开起了客栈或酒楼,赚起了服务业的钱。

    京师的达官显贵,或是地主商人都闻讯赶来。

    按照规定,辽东镇百姓凭户籍可免费领取到观赏卷。非辽东镇百姓,则需要掏钱购买。

    花钱看嘛,都懂!

    不少来晚了的商人就从辽东镇百姓手里高价购买,反正是凭券不凭人。

    由此还滋生了古代版的“黄牛”。

    杨承应没工夫管这些细事,他要迎接来自朝廷的钦差。

    钦差是老熟人。

    正是官拜礼部左侍郎的徐光启。

    和他同行的,还有蓟辽督师孙承宗。

    另外,一位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名声,曾经写下“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后世送外号“公鸡哥”。

    如今官拜山永巡抚的一代“奇”才。

    杨嗣昌!

    一位是朝廷派来的钦差,一位是自己顶头上司,一位是扼守山海关的文官。

    杨承应接待他们,没有采取外交方式,而是选择用儒家最古老的方式,让三位上差坐高位,自己选择陪坐。

    朝廷这杆大旗,该扛还是要扛。

    “我等一路走来,辽西肉眼可见的兴盛,这都是杨驸马治理的功劳。”

    多年不见,徐老头和以前一样,故意戴高帽。一口一个“驸马”称呼着,提醒你不要忘本。

    杨承应抱拳应道:“这是陛下圣明,朝廷善政的结果。末将只是因势利导,使百姓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仅此而已。”

    “能因势利导,正是深谙‘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

    徐光启点头道:“不知,辽西和辽南赋税有多少?收上来的钱是否安置妥当。”

    杨承应一怔,好家伙这是想来我身上榨油水。

    “我虽是总兵,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可赋税之事已交给尚可进和沈世魁。”

    他开始打马虎眼:“不巧得很,尚可进有事去了边塞,沈世魁被我派去监督市舶司的情况,都没有回来。”

    这话半真半假。

    负责税务的两人确实不在,但不是像杨承应说的那样,去了边塞和市舶司。

    而是一个去了互市点,确认新开的茶马市场。

    南方的茶叶走海路和漕运,大量偷偷涌入辽东镇。

    杨承应把茶叶拿到互市点贩卖,以此换来马匹。

    另一个去了盐场,视察位于镇虏城和青泥洼的盐场。

    由于登州之乱,山东的盐场产量锐减,正是辽东两大盐场赚钱的大好时机。

    不能说实话,是因为这都没有经过朝廷允许。

    很显然,徐光启带着目的来的,不肯就这么轻易放过。

    只听他沉声道:“朝廷有朝廷的难处,蓟镇不稳,宣大和三边更是时时刻刻面对着蒙古的威胁。”

    这都是朝廷自作自受,杨承应心想。

    “是啊。”杨承应嘴上很难过,“朝廷的确不容易,我已经从孟将军的来信中得知一切,哎!”

    “辽东以前多是军户,朝廷宽大没有收赋税。”

    徐光启循循善诱:“驸马,你应该体谅朝廷的难处。”

    原来是来要钱!

    杨承应早有准备:“徐老说的对,身为人臣啊,怎么能不体谅君父难处。所以,我已经做好准备。”

    “哦,说来听听。”徐光启以为杨承应给钱。

    “我已做好了出兵的准备,只等秋收一过,旋即北上,袭扰鞑子。”

    杨承应半真半假的说道:“确保鞑子在今年年末,明年春耕之前不会袭扰蓟镇。”

    “这!”徐光启一阵失望。

    我是来要钱,你却只字不提,只谈用兵,还是袭扰。

    一直没说话的孙承宗看不下去了,直截了当的说道:

    “朝廷希望驸马出一部分钱,用于拱卫蓟镇。不瞒你说,前几天蓟镇又闹起了兵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