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雄狮》

第五百八十三回 出塞(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一直以来,受到实力限制,以及作战目标的单一性。

    杨承应极少兵分几路,每次出兵也人数有限。

    去年与皇太极在鞍山大战,已是全军最大的手笔了。

    这一次,杨承应以六万大军兵分两路,算得上倾尽全力。

    若不出意外,这次出塞,将是明军自成祖以后,一次主动的战略进攻。

    而今年,崇祯三年,原本历史上的崇祯二年,也曾发生过一场改变明朝和后金命运的大战——己巳之变。

    历史的车轮在因缘际会下,提前发生了丁卯之变,但明朝北面孱弱的边防线始终没有变化。

    杨承应虽然无法派兵镇守蓟镇,却也要通过收复大宁卫,稳住北方局势。

    此一战胜负,直接关系到大明的命运……

    只是,杨承应也没想到,事情的变化远比他想的更复杂一些。

    出塞的军队早就确定好了,只是路线图今天才公布。

    “困难已经说了很多,也练习了很多。准备这么充分,也只是想做一件事,在人力范围内减少伤亡。”

    杨承应的目光缓缓扫过堂内每一个人,“公主出资将金州的石鼓寺修缮,里面供奉的却不是佛祖或道祖,而是自天启元年至今,牺牲的将士和舍生取义的百姓。

    每阵亡一位,就会刻上这位的名字。让他们接受世人的香火,同时警醒世人太平来之不易。

    我死之后,也会把名字刻在里面,与我的同袍和百姓在一起。”

    每个人听到这段话时,都备受震撼。

    入祠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最高奖励,意味着万世流芳。

    能与主帅一起入祠,更是倍感荣耀万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杨承应抱拳说道,“列位,要么石鼓寺的贤良祠,要么大宁城见。”

    “为大明,为陛下,为经略,我等愿尽死力!”

    众人迎着杨承应深深答礼,齐声回应。

    “出塞!”

    杨承应攥紧拳头,举起来。

    “出塞……!”

    豪气干云的声音回荡在堂内。

    当天晚上,杨承应在经略府设践行宴。

    席上,杨承应亲自向每一位即将出塞的军中将领祝酒。

    崇祯三年五月初一日,辽东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大康堡,一路从高台堡,浩浩荡荡的开进。

    公主却没有送行,她早已回到金州。

    回去,是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办。

    石鼓寺修缮完毕,沙场上和训练中牺牲的将士,为救他人而牺牲的百姓,都被刻在一块块木牌上。

    金州府全体府职人员,捧着这一块块刻满名字的木牌,沿着曲折的山路,走进石鼓寺。

    在一片诵经声中,他们把牌位安放在神龛,接受世人的香火。

    由于公主在,百姓还不能进石鼓寺悼念。

    他们都在石鼓寺外面等着,不少人泪流不止。

    能入贤良祠,接受世人香火和后人的祭奠,不枉活一世。

    寺内,朱徽娴给牌位前的油灯添油。

    她一脸的凝重,油灯摇曳的光影映在她的脸上。

    对于出身富贵的她来说,丈夫这种行为实在令她无法理解。但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征途的担忧,却令她心中生出一丝念头:

    英勇牺牲的英灵啊,请你们保佑你们的主帅旗开得胜,平安归来。

    在一片诵经声和木鱼声中,朱徽娴想起了骑马行军的丈夫。

    她默默的点燃了一炷香,合上了眼睛,用心祈福。

    沈阳,汗宫。

    皇太极正认真听着,来自广宁的商人说起辽东镇的情报。

    事实上,无论是皇太极还是杨承应,出于自身需要,都没有断绝双方贸易往来。

    贵族要蟒缎彰显华贵,百姓需要粮食和生铁。

    杨承应则需要大笔的银子。

    “这么说来,杨承应已经偷梁换柱,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班底。”

    皇太极轻揉隐隐作痛的太阳穴,低沉的语调中流露着一丝疲惫。

    饶是以皇太极的雄才大略,在一连串人事变动面前,也不由得感到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