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雄狮》

第六百二十九回 没钱(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杨承应离开辽东已五个月。

    崇祯接到蓟辽文经略曹文衡的奏疏,里面提到了蓟镇、保定和天津诸事,却只字不提辽东。

    山永巡抚杨嗣昌倒是提了,但里面的内容,崇祯看不懂。

    不是崇祯不识字,而是不好理解。

    于是,他紧急召见户部尚书毕自严入宫。

    毕自严看了杨嗣昌的奏疏,便道:“陛下,这是辽东在搞量入为出。”

    “朕知道,《礼记·王制》有记载。”

    崇祯说道:“朕问的是,具体操作步骤。”

    “结合杨巡抚所奏,与臣探查得知。”

    毕自严跪地上,恭敬的奏道:“辽东镇每年二月,辽东镇从上到下制定支出计划。十一月结算,并核查这一年的支出。”

    崇祯点头,认为这个法子很好。

    他道:“朕觉得不错,在户部执行,如何?”

    “这……”毕自严吞吞吐吐的。

    “哼!”崇祯生气了,“怎么?你不愿意替朕分忧吗?”

    “陛……陛下,不是臣不愿意执行,而是无人可用。”

    毕自严慌忙解释道:“辽东镇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广宁城里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审计曹,专门负责此事。”

    “这算什么理由!”

    “陛下,并非臣有意推脱。而是如户部设立审计,需要的人手会很多,但没有相应人才。”

    “简直是昏话,辽东镇都有审计,朕偌大一个国家,会找不出一群审计的人!”

    听到这话,毕自严选择了沉默。

    他可不敢直截了当地说,确实没有。

    沉默,震耳欲聋。

    崇祯一愣,既而疑惑地问:“真的没有。”

    毕自严咬了咬牙,点点头。

    “为什么?”崇祯震惊地问。

    “审计,意味着要和大量数字为伍,需要精通算术的人,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

    毕自严答道:“辽东镇能成功,因为自天启元年起,杨承应便在地方大兴文教。自己亲自编纂书籍,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就有算术。”

    从天启元年开始算,今年是第九个年头。

    久久为功。

    “朕就不信,他麾下没有出现贪赃枉法之徒。”

    崇祯有些气闷。

    “有。不过听杨嗣昌说,以前凡是违反律例的,一律没收财产后赶出金州镇。”

    毕自严回答道:“现在,通通安排终身挖矿。辽东镇境内的煤矿、铜矿和铁矿都归辽东镇所有。辽东百姓对他又敬又畏,贪赃枉法者少。”

    崇祯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头疼。

    真的,碰到这种臣子,谁都感到头疼。

    他不禁想起兄长,已故的天启皇帝。

    兄长给他留下两大遗产,一是被抚赏喂饱了的林丹汗,另一个就是关外事实上割据的杨承应。

    林丹汗被杨承应打得丢盔弃甲,反过来却能欺负宁夏总兵贺虎臣。

    杨承应离开辽东镇五个月,辽东镇秩序井然有序。

    是一个比林丹汗大得多的隐患。

    “算了,自然杨嗣昌盯着就是了,唉!”

    崇祯在心里叹了口气,重新振作精神。

    他谈起另外一件事:“南居益奏报南直隶捐银一事,事情进展如何?”

    南居益是工部尚书,他提出可以让士绅百姓捐款助饷。对于捐款士绅,授予一些名誉上的职务。

    有孩子的士绅,可以准许到国子监读书。

    “这个嘛……”毕自严又结巴了。

    崇祯脸色瞬间难看:“说!到底怎么回事?”

    “臣刚得到奏报,苏、松、常、镇四府道州县等官及乡缙典户所,共捐……捐银……九千八百三十八两!”

    噗……

    崇祯差点没气得吐血。

    常言道,苏湖熟,天下足。

    而今大明最富庶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居然只拿出这么点钱,谁信啊!

    “不对呀,朕听杨嗣昌奏报,以徽州商人吴孔休为首,大量的江南富商,都向杨承应赠送银两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