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雄狮》

第七百零一回 军商结合(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别了李定国,杨承应去巡抚衙门拜见杨嗣昌。

    两人一见面就“互损”。

    “堂堂蓟辽武经略,却跑到大同,是怕我把你的兵拐走吧。”

    “哎,我对自己的兵很自信,是怕你不还我的钱。”

    “我有那么龌龊吗?”

    “你再有钱,也不可能私人养活宣大的边军。”

    “我倒是愿意养这支骑兵第三团。”

    “对不起,此物不出售。”

    两人笑了起来。

    杨嗣昌靠着这支军队,成功的解决了陕西的农民军。

    杨承应也通过这一次远征,成功给农民军留下了不那么坏的印象。

    双赢!

    “论捞钱,你可真有办法。”

    杨嗣昌话锋一转,“那些朝廷的勋贵,皇帝的亲眷。面对皇帝的摊牌推三阻四,面对你的勒索,却给的很爽快。”

    “还是被你发现了。哎!我就知道杨大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杨承应半开玩笑的说道。

    杨嗣昌笑了:“我不是省油的灯,你就是?我很好奇,你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你学了,也想去勒索那些勋贵?”

    “我哪敢啊,只是好奇罢了。”

    “事情其实很简单。我们互相嫌弃,可他们却离不开我。”

    杨承应说道:“以前辽东还在大明手中,李朝使者走陆路向我大明纳贡称臣。

    但随着建州的崛起,陆路走不通,海运逐渐兴盛起来。”

    “旅顺港一直被你掌握着,你靠这个大赚特赚。”

    杨嗣昌猜测道。

    “这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道。让这些达官显贵的私船,顺利的到李朝、倭国。

    现在还可以到琉球、吕宋岛,走海运到更远的国家。

    你说,他们除了按例缴纳关税,是不是该额外给点保护费。”

    杨承应笑着说道。

    杨嗣昌点点头:“应该,应该。你哪是蓟辽武经略,完全是一个土匪头子嘛。”

    “只能赚钱,我才不管头顶上有几顶你们扣给我的帽子。”

    杨承应说道:“倒是你,该认真考虑一下,怎么把宣大治理好。”

    宣大总督,全名叫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总督衙门在阳高卫。管辖宣府、大同、山西三抚三镇。

    这三处地方,由于杨承应屡次出兵,外患已经基本解决。

    问题随之而来。

    那就是朝廷把有限的饷银,都优先拨给了陕西。

    毕竟那里有农民军。

    宣大就穷了。

    百姓不闹,当兵的迟早要闹。

    所以,杨承应才说那番话。

    杨嗣昌道:“你别催我了。我已经在努力,最迟一个月后,就有煤运到集宁。”

    “怎么这么慢?”杨承应不禁皱眉。

    “你以为这里是辽东镇。”杨嗣昌苦着脸道,“一听要挖矿,各衙门都来揽差事,我既要平衡各方关系,又要找到合适地点。”

    “你真慢。”杨承应道,“实话告诉你,有人私自开矿。大同边军中有人掩护,把煤矿运到集宁。”

    “这谁呀,无法无天!”杨嗣昌拍案而起。

    他在堂内来回踱步:“这些人鼻子比眼睛还灵,闻着味儿来了。”

    这种话一般不接茬,杨承应只悠闲地品茶。

    “哎,是不是你主动透露的。”

    杨嗣昌琢磨出味道来了,他回到座位:“肯定是你,派人唆使那些土豪乡绅干的。”

    杨承应笑了一声,才道:“没错,是我干的。谁让你这么磨蹭,已经到三月,还没办妥。”

    听到几句揶揄,杨嗣昌尴尬的笑了笑。

    他也知道自己墨迹,没好意思反驳。

    “你放心,我会很快办妥。”杨嗣昌道,“至于私自贩卖一事,我就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是这样,你的煤只能烂在地里,也没人要。”

    杨承应有些恨铁不成钢。

    “为何?”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