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雄狮》

第七百五十二回 君臣召对(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按下葫芦又起瓢。

    眼看着农民军在洪承畴打击下,似乎得到了平定。

    为防御杨承应,崇祯把洪承畴调到蓟辽。

    没想到,洪承畴刚走,农民军再度起事。

    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攻克郧阳府诸县。

    最近的消息是,李自成似乎受到了张献忠的排挤,挥师入陕西。

    所幸被孙传庭及时发现,堵截了李自成。

    李自成被迫退回。

    不久,又传出李自成攻陷了夷陵。

    张献忠等在郧阳府作威作福。

    熊文灿着力围剿,战绩一直不佳。

    如今,李朝使者到来,诉说了杨承应的胆大妄为。

    这让崇祯感到身心俱疲。

    他对洪承畴道:“洪爱卿,朕悔不该将你从陕西调走,致使匪患愈演愈烈,大有燎原之势。”

    “如陛下恩准,臣愿再回陕西,率军平定匪患。”

    洪承畴说得慷慨激昂。

    但他其实心里清楚,崇祯不会让他再回去。

    崇祯调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他担任蓟辽督师,让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是对北方防线的巩固。

    目的自然是防范杨承应。

    又怎么会让他回陕西。

    果然,崇祯摆手道:“蓟辽也是大明重大干系所在,朕尚需仰赖爱卿维护北疆安宁。”

    说到这里时,崇祯话锋一转:“洪爱卿,你方才说‘不方便当着百官说’,现在可以告诉朕了吧。”

    “回陛下,臣之所以不当众说,是因为个中细微之处,不方便对外人言道。”洪承畴道。

    “朕知道,所以单独见你。”

    “陛下,其实李朝一事大有学问。杨承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干出的事,李朝之事,只是其中一环。”

    “这个,朕也清楚。和杨承应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对他的习惯还是有些了解。”

    崇祯说道:“你前些日子带来的奏疏,朕也认真看过了。朕猜测李朝的事,与招垦令有关吧。”

    “陛下圣明。”洪承畴道,“没有消灭鞑子之前,辽东镇已有户口一百三十万户,又得到鞑子十余万户。

    辽西、辽南和辽东部分土地,已经不够分。

    原本在归服堡的百姓,都已经开垦土地到了安东。”

    为了方便崇祯理解,洪承畴拿出地图铺在地上,边说边指路。

    这份地图从哪里来的?

    杨承应送的。

    崇祯为了方便看清楚,离了御座,走到地图前,细细观看。

    “安东是哪里?”崇祯问。

    “这里。”洪承畴指了个地点,“这里原名镇江堡,后来被杨承应占据,再加上夺取定辽右卫的凤凰城,合起来称安东县,县治在镇江堡。”

    “这里和李朝是一江之隔。”崇祯惊讶道。

    “是的。杨承应平定东北后,在这里设县。并建立互市点,与李朝进行互市贸易。”

    洪承畴手指在地图上划着,说道:“岫岩城也改名岫岩县。从岫岩的矿,通过五重河上船只,运到安东县。

    再从安东县运到凤凰城,最后运到沈阳。”

    “怎么不走大片岭墩?”崇祯看绕了这一路,有些好奇。

    “以前的确这样走。”

    洪承畴答道:“但是随着需要增多,改走河运和海运,到安东县转陆运。”

    东北在明末多深山老林,开出一条道路很不容易。

    从沈阳到安东的道路,因为后金军和杨承应的行军需求,已经做了整修,基本满足大规模运输的道路要求。

    洪承畴道:“土地不够,而流民还在大量涌入。为了防止因流民而闹出大事,也为了开拓东北,所以杨承应请求朝廷,准许他招抚流民到东北开垦。”

    崇祯捋了捋胡子,若有所思。

    洪承畴继续道:“这么多人开垦,需要粮食供应,这就需要数条好的路。开路,也就成了和招垦一样重要的大事。

    两件大事加在一起,需要大笔银子的花销。

    所以,闹出这些事来了。”

    洪承畴不懂铁路,免得崇祯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