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都是内斗的工具罢了。”
“这一次,按照父皇他老人家的主意,派了不少武人过来,我看就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把历史部分,抽离出来,编写成教材,然后由这些武人专门负责,对这些来自于百姓之中的学员们宣讲……”
“学史,正人心,开智慧,明是非,辨对错,我们要把德行培养的这一块,收归朝廷。在教育当中,要多提倡忠,忠于君父,忠于大明,忠于百姓,要严厉批评门户之见,要防止师生门徒抱团,要真正让这次的开启民智之策,面向天下,为华夏培养才俊!”
“哈哈,说的好!”外间,却是老朱转了进来,也不知蹲在墙角偷听了多久。
朱雄英和朱肃见他进来,忙站起身来,向他行礼问候。老朱摆了摆手,道:“都是一家人,不用多礼。”说着转向朱雄英,道:“你心中有疑惑,知道去问你五叔,这很好,咱很欣慰。”
“孙儿所思过于稚嫩,幸有皇祖父和五叔时时提点。”朱雄英十分谦卑。
老朱点了点头,对这个好大孙更加满意。随后转头对朱肃道:“应天那边,对北方士子的恩科已经开始了。”
“这一次主考的是茹瑺……这个老狐狸是个聪明的,必然能好生安抚住那些士子。”
“嗯。”朱肃点了点头,和朱雄英一起左右伴着老朱,坐了下来。
“士子们的怨忿已是无碍,但……还有其他棘手的事。”老朱道。
“这一次推动开民智之事,是咱借着南北士子之间的矛盾,加上你大哥他的手段,四两拨千斤,拔除了朝中对于南北之别,欲袖手旁观甚至是有地域歧视之人。”
“但这事,日后定然还有余波。朝中的官员你大哥筛了一遍,但反对这事的儒生,定然还有千千万万。”
“就像大孙身边的那几个混账……他们甚至还算是有官身的。其他没有官身的混账,必定更多,咱只怕也管不来。”
“日后,这些人挑动了自己的弟子,和出自这些学堂学院的弟子们对立,咱大明,只怕又要陷入新一轮的党争中去……你准备怎么做?”老朱看着朱肃。
党争……可以说是而今老朱对于大明未来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后世把持大明、挑动党争的东林党,就是出自于民间的东林书院。
一家书院尚且如此,若是大明儒生当真分成了民间和官学两派,彼此之间互相仇视,日后,大明的党争,恐怕也无法避免。
“父皇不必担忧。谁说这些学堂,和他们儒生有关系了?”朱肃道。
“我们设立学堂,本就是为了兴盛华夏学风。但这兴盛学风,与兴盛儒学之风,却是有很大的差异。”
“学问不止有儒门一家,我们的学院,也不是要将所有人都培养成皓首穷经的儒家门人。”
“我们设置的这一批学院,分为两个学部。我暂时将其称之为小学和大学。”
“小学设置的广泛些,可以尝试在每个学府之中皆设一个,暂时只为百姓开蒙、只教读书识字,常识算术。这样,我大明需要投入的教学资源,自会大大降低。”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的设置,将各种希望百姓们知晓的基础的道理、眼界,全都融会贯通到教材中去。”
“这些教材宋师已经在带人编写了……从这些小学里毕业出来的学子,识文断字,同时又知晓些粗浅的道理,有着较高的眼界,不至于是个睁眼瞎……但却也不是儒家人。”
“小学学完之后,这些人有了识字的基础,已经足以推动我大明许多方面的进展。之后再设置中学,而中学之中,教学则更加细分:除儒学外,格物、经济、海事、医疗、天文、用兵、甚至是耕地之类的事,都能入内学习。”
“我新学早年间便曾提出过,‘专人专用’,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杜绝外行指导内行……然而现在我大明的问题是,外行太多了,内行往往只有零星的那么一两个,所有事情,几乎都是让学儒的文官们去做。”
“一个读了论语的官员,朝廷让他去治水……他能治吗?治不了。没那个能力好吧!”
“偶尔有几个治水的官员,总结出了一些治水的经验的,往往又在卸任之后,或者殡天之后,就把这经验给丢了。不重视啊!即便偶尔有重视的写成书册流传下来,后世往往也没有太多人去看去学。”
“所以,朝廷不止要培养当官的儒生,也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我华夏千年,流传下来的各种学识经验,非止儒学,我们都要用这个学堂制度,将他给保护、传承下去。”
“若是各行各业都有学识被传承下来,我大明日后,才能在面对各种状况之时,始终有得力之人可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