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第六十一章 行业开创者朱重八(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京师,大明的经济文化中心。

    全国的繁华盛况,尽显于此。

    聚完餐,晋王世子带着三个小老弟出来微服散步。

    朱高炽道:“此番进京,感觉萧条了不少。”

    朱济熺点头:“几年前的京师,满大街都是军官和功臣子弟,现在少了很多人。”

    打天下后,诸多有功勋的人涌入京师,朝廷分房分地,成为新的阶层。

    历朝历代都是这种操作。

    大明也是,京师中口音最多的就是淮西口音,其次山东、河南。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二十多万京卫中下层将士,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四大舅,三大叔,过年一聚,都想跟着来京城享福,拥有京师户口。

    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是允许的,朱元璋自然不反对。

    更何况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革命成功了让亲属跟着进城享福,本来就应该!

    当时的住房压力,远不如二十一世纪的首都。

    所以京师军民住房,由朝廷免费分配。

    各级军官亲属们在京师里的生活,非常滋润,一跃成为城里人。

    庞大的军人亲属群体,给京师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繁荣。

    这些武人战功多,读书少,家庭收入可观,对外趾高气扬。

    用文人的话来说,缺乏礼貌,没素质!

    作为江南的文化中心,被一群武夫占据,自然颇遭文人官僚的嫉恨!

    他们开始整活。

    都察院的御史们开始上书,言说京师驻军的亲属群体,他们大批进京生活,导致了家乡山东、河南等地的田地荒废。

    人人都往城里跑,谁来种粮食?

    眼下国朝初立,百废待兴......

    言官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意批判武人亲属进城的恶劣影响。

    似乎农村没了这些人,全国老百姓都会饿死。

    朱元璋觉得,进城本来是好事,但人也忒多了!

    沾亲带故的全都往京师挤,严重占用国家住房资源。

    特别进城二十年来,各家不断生孩子,哪家都有五六个,京师的粮食、蔬菜供给压力确实不小。

    于是在洪武二十年,老朱给五军都督府下令,对军人家属进行筛查。

    留在京师的必须是军人的父母,妻妾,子女等直系亲属及配偶。

    其他七大姑,八大姨,四大舅,三大叔之类的远亲,一律遣送回乡种地!

    顺着他们的话题,朱允熥感慨道:“那年,皇爷爷怕是没少招人骂。”

    治理整顿军中事务,特别是这种大面积得罪人的事,容易引发深层次的矛盾。

    一些政治觉悟不高的军官,怕是在暗中骂娘:让俺弟弟妹妹大姨二姑三叔跟着体验下大城市生活,怎么就不行了?

    老子跟你出生入死,满身伤痕,替你朱家打下诺大天下,这一点福利都不给吗?

    老子的这帮亲戚又没要你养着,都在自家小院种菜,怎么就给朝廷添加负担了?

    朱允熥之所以知道当时军队有人不满。

    是因为他看到一份档案,在洪武二十一年,朝廷刻颁布了《大诰武臣》一书。

    当时老朱的工作重心是整顿军队纪律。

    他在《大诰武臣》中语言直率通俗的讲了很多罪案。

    有管军的武臣冒支官粮官绢,私役官军种田经商,卖放正军,强制民户当军,奸宿军妇,强娶军妻为妾,克扣粮饷食盐......

    你说我这个皇帝不厚道?

    你们这帮匹夫先看看自己都干过什么事肮脏事!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这波操作,效果十分显著。

    没过几天,政治觉悟最高的信国公汤和率先还乡凤阳。

    老家伙实在是嗅觉灵敏啊!

    不久老朱命令信国公汤和与江夏侯周德兴节制凤阳留守司并属卫军士,每月训练三次,屯田者除外。

    有信国公牵头,全国各卫所的武臣们开始加强纪律管理,约束自己的部队。

    也没人再敢骂老朱,毕竟理亏。

    “京师怎么这么多工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