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1054【武大郎的安西梦】(2/3)

民间影响力,跟汉地的摩尼教完全是两回事。前者代表着贵人利益,后者却是造反专业户,双方碰到一起肯定互斥为异端。

    拜火教也在持续衰落,但跟摩尼教刚好相反。

    高昌摩尼教由于脱离群众,信徒大多属于上层人士。

    而高昌拜火教,城里的寺庙已快被拆完。主要存在于广大的乡村地区,信徒多为中小贵族和普通百姓。而且因为教义问题,这个宗教不可能做大——它在波斯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特性,再怎么改良也必然越来越小众,所以在高昌地区遭到所有教派的共同排挤。

    如果朝廷不主动扶持拜火教,这个宗教的结局肯定是自然消亡。

    至于高昌道教,因为太过小众,朝廷都懒得去管,让回鹘道士们圈地自萌去吧。

    萨满教之类的,也跟道教差不多。

    ……

    积雪融化,多余军队撤离。

    高昌,驻军六千,移民两万五。

    伊州,驻军三千,移民两万。

    鄯善,驻军八百,移民三千。

    大屯,驻军八百,移民一千。

    焉耆,驻军三千,移民一万。

    龟兹,驻军六千,移民一万。

    和田,驻军一千,移民一千。

    彰八里,驻军五千,移民一万。

    整个安西都护府辖地,驻军两万零六百人。但完全脱产的野战军只有一万,剩下的驻防军属于半脱产状态。

    相应的,宁夏总督府提前转为宁夏省,减少跟陕西接壤地区的兵力。

    而陕西的驻军数量,同样再次减少。

    陕西、宁夏撤销的军队,通通扔到新设的安西都护府辖地。

    此次出兵的其余各省,也会留下少数军队。

    相关将士因为需要远戍几千里,每个人都有钱财补偿,如果想把家人接过去,一切费用由朝廷承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比如兄弟病故变成独子的,可以申请留在原籍转到其他部队。

    别看安西都护府驻军两万,但从全国军队数量来言,其实增加的兵力也就四五千。

    前几年的开支肯定很大,不仅需要运军粮过去,还要为移民提供各种物资。但等移民的赋税减免期一过,再加上本地百姓缴纳的税额,安西都护府就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了。

    这里的军队若有死伤,优先从汉族移民当中补充。

    五年之后,开始从本地青壮当中募兵,但每年的募兵比例需要严格限制。

    十年之后,可以敞开了募兵,但每支军队的汉人比例,必须随时保持在70%以上。

    这种限制,在都护府转为省之后可以取消,因为那意味着安西地区的汉化程度已经足够。

    ……

    武举元来自开封郊外。

    他爹叫武松,他的开蒙老师叫吴加亮,他是长子所以也叫武大郎。

    这名字是吴加亮帮忙取的,希望他能够金榜题名、举元做官。

    可惜,武举元不是读书的料,反倒是一身武艺练得不错。

    他打算去投军搏一个前程,但父亲武松却不允许,说打打杀杀早晚马革裹尸。

    武举元家里有二百多亩地,一些是官府分给的,一些是他爹买来的。

    除了土地之外,他家还开了一个榨油坊。

    前几年水旱灾害不断,朝廷限制米酒的销售,鼓励民间酿造白酒。他爹武松趁机私酿米酒,供城里的富人偷偷解馋。

    去年因为限酒令解除,私酿米酒的生意做不下去,武松又挖人跑去改酿白酒。

    而且家里还开始养猪,那些酒糟都是可以喂猪的。

    开封有猪霸,定期下乡收购生猪。

    面对武松的时候,那猪霸却不敢太过压价。一是武松养猪数量不多,二是武松的名头很大,打过几次交道之后,猪霸甚至还跟武松拜了把子。

    这种也算小康家庭了。

    而且以武松的本事,官府招募民夫服远役,非常容易就能花钱雇人代替。

    可去年却没法操作,文武官员直接照着户册来,年龄合适、家有兄弟、自己单身的青年被强征!

    刚开始,武举元只是把开封粮草搬上船,他自己还能一路坐船去陕西。

    稀里糊涂的,就去了河西走廊,在瓜州与肃州之间来回运输粮草。

    冬天,大雪封路,他被留在瓜州,说是开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