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后记五·工业革命时期?(2/3)

r>    明着不敢,那就悄悄来。直系亲属不能经商,那就让堂兄弟、族兄弟来经商。

    当然,军队直接参与经营活动,这股风气已经被鼎泰帝压住。整个过程无比血腥,平叛战争耗空国库,甚至有军队成建制逃到西亚、东欧。

    还有一支舰队逃去了东非,冒险穿过好望角躲到西北非!

    这些事情,报纸上没有详细报道,只说朝廷屡屡大捷、成功平叛。

    为什么要打击这些官僚资本?

    因为他们损公肥私,逃税漏税只是小儿科。他们还结成一个个利益集团,通过金钱和舆论影响朝堂,甚至暗中操弄阁臣的任免。

    单纯的资本,在大明反而没那么大能耐,官僚和资本结合起来才最难对付。

    ……

    工业和资本,能抑制兼并吗?能改善人民生活吗?

    恰恰相反。

    其直接影响是加速兼并,让百姓的生活更艰难。

    都不说英法两国的,拿美国举例更有意思。

    美国的铁路大发展时代,可以视为一场资本兼并土地的盛宴。公司取得一条铁路开发权,找银行贷款、公开发行股票,获得资金之后就修建铁路。

    铁路修到哪里,土地兼并就到哪里,沿途地皮全部被公司买下,无数美国百姓变成失地农民。

    这些地皮全用来建铁路?

    不不不。

    多余地皮当然是用来开农场,那些倒霉的失地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农场工人。

    鼎泰帝猛踩刹车,先是整顿金融市场,又禁止资本投资铁路,限制资本投资矿山。但官商勾结总有法子,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兼并土地,现在许多城市都存在大量失地农民。

    偏偏工业革命还没发展到足够程度,根本无法有效把失地农民转为工人。

    英国是怎么做的?

    在伦敦街头随地吐痰,就直接流放澳大利亚,非常轻松的消灭掉多余人口。

    可大明是英国吗?

    英国只需清理伦敦人口,就能保证全国都不乱。大明有无数跟伦敦同级别的城市,朝廷该怎么去清理?

    ……

    “来了,来了,开始了。”

    谢以勤拿到最新出炉的《大明旬报》,一看头版文章就知道变法要开始了。

    头版标题是:《使用童工合乎仁义否?——义利之辩》。

    变法之前,先造舆论。

    王安石当年变法,同样是先造舆论,甚至他就是被舆论推上去的。变法过程当中,继续大造舆论,甚至自己编撰教科书。

    眼下这位首相,舆论切入点极好。

    童工的处境太惨了,不符合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义。

    继而又引申出一个儒家经典论题:义利之辩。

    文章作者认为,现在全国的情况是,成年工人多到用都用不完,工厂主却是能用童工的岗位坚决不用成年工。这导致一边是大量成年人失业,一边又是无数童工悲惨不堪。

    起因无非是商人逐利,童工的工资更低!

    商人是因小利而忘大义和大利。

    文章大量的引经据典,阐述这种行为在道德、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恶劣影响。

    这很符合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头版文章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并且具有极强的煽动性,那些一腔热血的学生,那些科举不顺利的士子,那些工作不顺心的知识分子,还有那些数量众多的失业工人和失地农民。全都被这篇文章煽动!

    谢衍由于“身体不适”,被父母禁止外出,继续窝在家里养病。

    这天,一家人正在吃早饭。

    忽有吏员匆匆赶来,等不及通报就冲到内院:“大判,失业工人暴动了,似乎还有十几个读书人带头。他们把蔡家的工厂团团围住,没说几句就打起来,冲进工厂到处打砸机器!”

    “知道了,等我把饭吃完。”谢以勤说。

    吏员焦急万分:“大判,这哪是吃饭的时候?”

    谢以勤冷笑:“内阁在年初就颁布禁止童工法令,我也把蔡家人请来谈了好几回。他们这半年时间都不慌,我一顿早饭的工夫慌什么?”

    吏员说道:“大判不慌,知府和指挥使却慌。他们肯定调兵镇压,若真闹出了人命,大判反而首当其冲啊!”

    知府是不能申请调兵的,通判才能申请调兵。

    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