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从洞庭前往岭南,船只须在此地由长江水系的湘水,进入珠江水系的漓水。
两者之间,有秦代所筑的渠道相通。
秦始皇平灭六国之后,开始经略岭南。
为运送南征的兵马军需,在越城岭间开凿渠道,沟通湘水与漓水,是为“秦凿渠”。
漓水上游邻近零陵的一段,当地称为零水,故此渠又称“零渠”。
零渠是世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更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盘山渠道。
建成之后直至清代,一直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
离开永州不过一日,便到零渠东端。
此渠虽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渠道,但有数段水位甚浅。
由荆襄前来的大型船舰,只怕难以通行。
此前李药师常将陆泽生留在身边,就是与他商讨航运工事。
他们早已遣人在湘水进入零渠之处建设城廓,以便军马船舰暂驻。
这处城廓邻近湘水、漓水源头,李药师名之曰“临源”,此即今日的兴安县。
一到临源,李药师、陆泽生便巡视渠道。
零渠堪称旷世的伟大建设,与都江堰、郑国渠合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他们瞻仰先贤杰作,但见湘水中建有人字形的分水坝,东侧为“大天平”,西侧为“小天平”。
两者间有“铧嘴”,前锐后钝,状似犁铧,故名。
铧嘴将上游水流分为二支,七分经大天平流入北渠,再汇入湘水;三分经小天平流入南渠,再汇入漓水。
此即所谓“湘七漓三”。
“天平”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量,以松木为桩,取长条大石直插迭砌,层层相扣,状似鱼鳞,称为“鱼鳞石”。
其上又平铺巨石,凿穴灌铁浆以锭固。
陆泽生一时叹为观止,赞道:“此渠分水之巧妙,若有灵犀!”
李药师拊掌赞道:“好个『若有灵犀』!斯可称『灵渠』矣。”
“灵渠”之称,于此伊始。
他二人又沿南渠前行,但见这段渠道远较北渠为长,也较狭窄,在山谷之间盘旋蜿蜒。
陆泽生早已构思解决较大船舰通行之策,备有腹案。
这日视察之后回到临源,便与李药师彻夜研讨,绘成草图。
次日将图示予所属,命人在水浅处砌筑“陡门”,用以抬高水位,以利船舰通行。
由此开始终唐之世,南渠共设陡门十八处,使得通行更加便捷。
后世继续增设,总计三十余处。
此乃后话。
且说⋯⋯
岭南自古即是“百越”之域,这里族群虽众,然都使用“戉”,因此中原概称之为“越”。
“戉”是“钺”的古字,意为长柄大斧。
《周礼.大司马》注:“戉,所以为将威也。”
“钺”在百越是普及的工具、武器,然在北人心中,却长期象征君主、大将的威权。
为免南来军士见到“钺”时受这象征意义影响,李药师请李大亮过来商议。
李大亮道:“夏商之际,『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当时仍以钺为武器。商周之际,『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则已将钺视为威仪。盖因钺之形制沉重,灵活不足,故不再用为武器。”
这两段皆引自《史记》,前者出于〈殷本纪〉,后者来自〈周本纪〉。
李大亮出身关陇世家,绰有文武才干,他与李药师一般深谙书史。
李药师点头道:“是的。然则百越,何以至今仍使用这『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的器物?”
李大亮道:“钺者,大斧也。若以之为武器,多视执斧者的身形而定斧头的重量、斧柄的长度。若以之为工具,则斧头轻而斧柄短。百越土家的身形本不若北人高大,且既以之为武器,又以之为工具,必使其钺轻短,便没有『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的问题。”
李大亮的是人才!李药师笑道:“与君聊谈,何其快哉!”
李大亮躬身笑道:“不敢!”
他不待李药师动问,便继续说道:“如今可取百越之钺,用于柴樵釜爨,使军士习以为常。”
李药师赞道:“高见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