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34章 朕做了一个梦!(端午节快乐!)(3/9)

此贫苦,何况天下百姓了?”

    “有大旱,又怕蝗灾啊。”

    “到了秋天,老百姓怎么过啊?京中的粮食,如何供应啊?”

    朱祁钰叹了口气:“听李柰说的,陕西日子也不好过,朕之前还想着,用陕西之粮食,供应河套,现在看是不行的了。”

    “李柰也是能臣啊,跟朕要银子,怕是日子过得太苦了,才张这个嘴。”

    “给他拨五万两,用来兴修水利。”

    朱祁钰咬咬牙,宫中省一些,总不能让陕西老百姓饿肚子。

    “怀恩,把朕的朱笔提来,朕亲自批复。”

    怀恩眼睛一亮,这提朱笔的差事,只有太监冯孝做过,皇爷这是有意提拔他。

    伏于案上,朱祁钰划掉司礼监的批复。

    直接开始写,劝告李柰千万提防蝗灾,一定要预防,布政司各级官吏,亲自去民间,走访旱灾实际情况,酌情赈灾。

    朱祁钰反复叮嘱,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

    “加急,送去陕西。”朱祁钰把奏章交给怀恩。

    他又不放心地方官员。

    东厂在山西,陕西又鞭长莫及。

    “去把逯杲、邹苌诏来!”朱祁钰想看看,逯杲去了缇骑,缇骑有了什么新变化?

    卢忠人尚在山东,还没回来。

    他背负双手,来回踱步,终究化作一声叹息。

    “把耿裕宣进来吧。”

    门外的耿裕,入殿叩拜。

    “先说正事。”

    朱祁钰让他起来:“耿裕,今年怕是有旱灾,陕西布政使上了奏章,请求中枢拨款兴修水利,朕允了。”

    “伱怎么看?”朱祁钰看向耿裕。

    耿裕第一次来奉天殿。

    他自幼便有神童的美名,小时候,他父亲耿九畴带着他拜访了十几位名师,却没有名师肯收他。

    原因是他天姿太高,老师认为自己的才学,不足以雕刻这块美玉。

    后来读书时,他常常有不同于别人的言论,常常振聋发聩,又鞭辟入里,景泰五年考取进士功名,如今在工部任事。

    “微臣在工部,经常往返于城市之中,所以对灾情知之甚祥。”

    耿裕很清楚,这次答对,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斟酌词汇,慨然道:

    “微臣以为,旱灾并不可怕,农人可挑水灌溉,最多粮食减产。”

    “最可怕的是蝗灾!”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

    “微臣以为,如今便该着手防范。”

    “如今蝗灾尚未来临,但虫卵可能已经发育,微臣以为,应该让农人开始消灭虫卵。”

    “可用翻耕法、草木灰法、熏烟法等等,微臣便不一一举例了。”

    “然后再在田间地头,饲养鸡鸭鹅等家禽,家禽可食用虫卵长大,长大后又可自己留着吃,也可卖钱,一举两得。”

    耿裕显然做足了功课。

    朱祁钰微微颔首:“嗯,耿裕,朕知道你父子皆是栋梁之材,便由你父子编纂一本《防治蝗灾书》,由经厂刊刻,然后送去民间,争取做到一甲一本,让百姓提前预防。”

    耿裕眼睛一亮,这是流芳千古的好事啊!

    “等编纂完这本书,你们父子再编纂一本《救荒简易书》,刊刻出来,广发天下!”

    朱祁钰道:“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灾荒,如何防治、救治灾荒。”

    “微臣遵旨!”耿裕神情激动。

    “耿裕,编纂的书,不要用干巴巴的文字,老百姓没读过书,看不懂你们文绉绉的文字,要用简笔画的方式,告诉百姓,如何防治蝗灾!”朱祁钰又道。

    “啊?”

    耿裕一脸懵:“简笔画?”

    “没错,你们父子都有丹青妙笔,把救治灾情的方法画出来,旁边标记上简单易懂的文字,让不认字的百姓看一遍就看懂了。”

    朱祁钰拿纸笔随便画一幅,举例。

    耿裕眼睛一亮:“陛下圣明,若用此法,那些不认字的百姓,都能学明白。”

    “没错,文字要用大白话,让百姓看懂就好。”朱祁钰道。

    耿裕却恭恭敬敬磕了个头:“陛下爱民之心,微臣深切感怀,请陛下放心,微臣必定编纂出《防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