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还在修缮新城,等新城修完,京师扩大四倍有余,庞大的大明都城。
车水马龙,人流拥挤,根本就别拿什么河内比了,河内最多是顺天府的宛平县。
黎鐉真的是乱花渐入迷人眼。
京师是座不夜城。
皇帝钦命,坊市不设关市时间,夜市要比白天更加繁华。
虽然已经到了寒冬腊月,但寒冷仍然阻挡不住京师人的阔绰,白天泡在会馆里,晚上去夜市把酒言欢。
黎鐉最大的感触:就是人多!人富!人傲!
大明京师的人,好似比整个安南的人都多!
而且个个身着锦袍,眉宇间挂着倨傲,看着他,仿佛在看乡下土包子一样。
他还发现一个奇怪的衣服,是用羊毛做的,短衣坎袖,看着像胡人的衣服,穿在里面,用来保暖的。
但在京师卖得特别好,一衣难求。
虽然达官显贵不太喜欢。
但却是中层百姓的最爱。
有些走夫贩卒,都以穿上毛衣为荣,据说在乡下,一件中等毛衣当聘礼,就能换个媳妇。
黎鐉也买了一件穿,发现扎得慌。
但售价太便宜了。
有人说这是陛下的恩典,让百姓有衣服穿,看得出来,民间百姓是极为崇拜当今皇帝的。
黎鐉在京师逛了几天。
还参加了几场文会。
他也是说汉语的,也自幼读诗书,也能舞文弄墨。
但文会写的诗,好似在诽谤当今圣上!
把他吓尿了,急匆匆告辞,再也不敢参加诗会了。
让他奇怪的是,皇帝胸襟如此广阔?
民间诗篇讽刺他,他真当没发生过?
白天在京师晃悠,晚上下榻四夷馆。
四夷馆是归太常寺管的。
四夷馆最早设立之初,是翻译部门,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接待外宾下榻的旅店了,太常寺提督馆事。
黎鐉最不满意的就是四夷馆,居住环境太差,四处漏风,每天奉上的饭菜,让人难以下咽。
而四夷馆是归太常寺少卿习嘉言管的。
偏偏这个习嘉言,精通回回文,每日泡在回回馆里,钻研回回文。
上次被皇帝叱骂后,就把心收回来,钻研学问,反而被皇帝经常表彰。
至于黎鐉下榻之事,他根本就不管。
黎鐉派人去找太常寺寺卿,认为大明没有用王子的礼节接待他,这是对安南的蔑视。
安南的使臣据理力争,把蒋守约弄得脑袋疼。
蒋守约在钻研臓文。
他和习嘉言一样,知道自己能力不佳,想在朝堂中站稳脚跟,就得有独当一面的技能。
刚巧,他博览群书,颇有语言天赋,就开始研究外文,多有所得,尤其在臓文研究上,无出其右。
“阮先生,这就是大明招待外使的礼节呀,没错的。”
蒋守约抹了把脸。
安南使者阮敏说话嘴巴漏风,喷满脸唾沫星子。
“这怎么能是招待王子的礼节呢?”
阮敏也是大明通,认为蒋守约骗他:“蒋寺卿,我们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待大朝会上,本官可要向皇帝陛下申诉的!”
“打住!”
蒋守约被吵的心烦,脸色阴沉下来:“这是陛下年前修订的礼节,以此设为常态,这是陛下的意思。”
他不好意思说是新订的,就推说订立一年了。
瓦剌、鞑靼使臣也是这个待遇。
“怎么可能?大明圣天子心胸宽广,乃是天降圣人,怎么能降我朝礼节呢?”阮敏当然不信。
“不是降安南的礼节,所有异族王子的礼节,都是这样的。”
蒋守约下了逐客令:“此事你们去和鸿胪寺扯皮吧,本官还有要事,恕不远送。”
“你这是什么态度!”
阮敏急了,这分明是推诿,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送礼,遭到了太常寺的报复。
见他还不走,蒋守约冷笑:“来大明使臣中,不泛有瓦剌、鞑靼的使者,他们都被开膛剖腹了,你们尚能在大明境内安坐,就知足吧。”
阮敏没听明白。
什么意思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