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67章 中华江开通,铁路开建,保守的大楚(3/8)

心的,然而,他们把话递到中枢,却遭到皇帝的嘲笑,你们不愿意投,朕都投了。

    然后,民间屁话没了。

    铁路摆明了是闭着眼睛赚钱的项目,不上车的都是傻子。

    那7家研发铁轨的工厂,开始设计路线,预计景泰四十七年夏天开工,边铺边测试。

    这期间,17家火车厂还要不停测试火车的安全性,尤其是风雨雪天的运行情况,要确保在不耽搁工期的情况下,完成测试。

    铺设铁轨期间,量产火车,两不耽误。

    皇帝大手一挥,吸引一百家优质企业,进入火车行业,世界市场这么庞大,光凭24家企业,是吃不下去这么大份额的。

    这是第一拨招商,后续还会招商。

    招进来的商人,基本是参与铁路投资的。

    这就释放出一个信号,参与铁路投资,才能参与火车投资。

    大明市场无比庞大,虽然这几年出生人口下降,但人口也达到了25亿,若每个人每天坐火车,会产生多么恐怖的效益?

    仅凭这一百多家公司,也吃不进去这么庞大的份额。

    还有藩国市场呢,欧洲市场呢!

    皇帝预计,要招2000家实力强劲的企业。

    不是皇帝投不起,也不是不想吃独食,主要是朱祁钰年纪大了,他不想等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大明铁路还没遍布全国。

    再说了,铁路蛋糕这么大,他一口吞进去,就会造成官僚化,技术停滞不前。

    反而吸引进来大批量民企,国企、皇企都不占据主导权,能维持创新力。

    这个工程太大,由李东阳亲自盯着。

    王竑在景泰四十四年时病逝,朱英继任首辅,王复还是次辅,这让王复有点郁闷。

    这铁路攻城,是接下来二十年最重要的工程。

    王复本想争这个主持之功的。

    奈何皇帝却说,他年纪太大了,不易奔波,机会交给年轻人吧。

    主要是,王复的上限就到这了,未来是刘健、李东阳、谢迁、刘大夏、王守仁、杨廷和的了。

    李东阳在景泰四十五年时入阁。

    当年那个小崽子,已经成为朝堂上的中流砥柱了。

    朱祁钰感慨自己真的老了。

    69了,他终于感受到老了的滋味,睡眠减少,忘性变大,也开始懒惰了,有的时候反应还迟钝。

    虽然他在极力装明白,但老了就是老了。

    去年,常德病逝,今年,他的长女固安也去世了。

    他有27个女儿,41个儿子。

    算上死去的朱见济和寿康,就是70个孩子,但其实还有14个夭折了的,准确的讲有84个孩子。

    在皇帝中,也算名列前茅了。

    他是大明皇帝中,在位最长的一个,留下的东西很多,景泰灯、景泰布、景泰瓷、景泰历、景泰大典、景泰万国志、景泰子午线、景泰地图、景泰辞海等等,这些创世纪一样的东西,足够吹一万年了。

    从景泰十三年开始,增补永乐大典。

    于景泰四十六年刊印,颁布天下,景泰增补版永乐大典。

    中枢一度想修订景泰大典。

    却被皇帝拒绝了,认为不能抢先祖的功劳,就写修订本就够了。

    朱祁钰对政务,进一步放权。

    基本不参与早朝了,朱见淇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皇帝,除了大事不能拍板外,其他的都由他拍板决策。

    就连大朝会,皇帝也不怎么露面。

    所以,朝臣们有要事,就会跑到养心殿,和皇帝密谈,这使得养心殿,逐渐取代了奉天殿,成为决策大事的地方。

    太子看似权柄极大,其实完全依托于皇帝。

    皇帝不点头,他仍旧不起作用。

    这次铁路局,本该由太子来做,但皇帝却没有给太子镀金身的意思,而是将功劳抢过来,这还是景泰朝,功劳都是朕的。

    太子除了忍耐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甚至,他爹从六十五岁之后,就当起了和尚,后宫嫔妃一概不见,伺候他的都是老人。

    其实就是防备太子,害死皇帝。

    七十岁之后,皇帝更是深居简出,连后宫都不进了,只在乾清宫、养心殿、奉天殿三个地方活动,其他地方一概不去。

    皇帝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