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外科祖师爷。
有了皇帝撑腰,法医日子好过一些。
为了让民间了解法医行业,在大学有一门必修课,就是人体学,但只有一个学分,一个学期上两节课,主要是让人了解人体学,不要再歧视这个职业。
民间法医人才缺口很大。
皇帝还追封了华佗和宋慈为王,大搞祭祀,民间依旧反响寥寥。
谁家正常孩子学这东西呀。
其实,人体研究,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因为大明奴隶多,对于犯重罪的奴隶,可以用于法医研究用。
但必须是重罪,要经过批准才行的。
大明用奴近五十年。
民间出现了释放奴隶的声音,认为奴隶无罪,人人平等。
这种圣母是哪里都有。
中枢刚开始不屑一顾,但声音越来越大,甚至甚嚣尘上。
皇帝下旨,令说释奴的人去看看中华江,没有奴隶的奉献,你们来修吗?
所有相关发言的人,禁考科举。
民间声音戛然而止。
但,很快中枢就下旨,适当提升奴隶地位。
大明奴隶高达3亿,其中官奴占大半,因为各地建设,用奴隶是划算的。
这些年,中枢一直在释奴。
一些对大明有贡献的奴隶,不但被释放,还发放明籍,发放田产、工具,甚至铺面等福利,有的还担任吏员。
预估总释奴人数在3000万上下。
发布圣旨后,提升奴隶待遇,尽可能保证奴隶生命安全,奴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至于释奴,中枢也讨论过。
但皇帝不同意,认为这些都是外夷,被大明奴役过,一口气释放上亿奴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
这种矛盾,会埋下分裂的种子,未来社会不安定因素。
朝中重臣却不担心。
看看这些年释放的奴隶,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远超他们的母国,再说了,要相信大明的同化能力。
同化异族,大明最擅长了。
别管什么肤色,只要在大明三代,就会彻底变成明人,永远不会变的那种。
太子和太孙也支持释奴,因为未来二十年,大明都没有大工程了,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奴隶。
而把奴隶变成人口,这些奴隶都是熟练工,会大大提升工厂的运转,同时,大明要为藩国修铁路,这些人能做劳工,好处多多。
重点是,中枢要负担官奴的吃喝用度,是一笔大开销。
景泰五十六年,中枢下旨,放宽奴隶对大明贡献体系,允许给奴隶发放明籍。
第一批释放的是,为大明工作十年以上的奴隶,转为明籍。
人数高达3700万。
朝廷负责妥善安置,并给他们发放功劳牌,朝廷承认他们为大明做的贡献,而非奴隶。
算是为他们正名。
此举是为了收买奴隶人心。
中枢计划,未来十年内,持续释奴,官奴数目控制在5000万左右,保证基建用途即可。
未来中枢也不再向外购买奴隶,至于民间奴隶,中枢也觉得适当减少。
景泰朝,最重视教育、水利、道路、汉化。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全国27亿百姓,已经全说汉话了,包括臓区、蒙区,也通行汉字。
即便方言有区别,但一笔写出来的是一样的文字。
这是教育的功劳。
但民间教师缺口量巨大,如今活跃在民间的教师队伍,有300万左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量。
而这些教师,多是小学、初中教师,高中、大学、太学的教师稀缺到了极致,掌握经义的老先生,门槛儿巨高,不肯入官学任教,他们都开设学宫,办自己的学校。
就相当于贵族学校。
当初为了鼓励教育普及,皇帝是鼓励民间主动办学,集合中枢和民间的全力,普及教育。
这就造成了,民办学校,远多于官办学校。
民办学校师资能力强,因为办学的都是地方德高望重的老顽固,他们本就学富五车,能力高绝,因为各种原因不肯为中枢效力而已。
官办学校,多是后来培养的师资力量,被动学习的人,和主动学习的人,知识掌握情况完全不能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