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省,比人家一个国家都大,经济总量超过了大部分藩国。
所以不拆分是有原因的。
大明赋税极重要之地,江南拆分了之后,明显竞争力下降,贡献的赋税比之前要少了,所以朝廷不愿意拆分交趾。
因为交趾不具备造反的因素,不像江南,被士绅垄断,而当时整个北方都需要南方的粮食供应,朝廷一天都离不开漕运,江南对大明实在太重要了。
可是。
交趾不一样的,交趾有一个小型军工厂,驻兵权又拆分在不同人的手里,而且这是大明腹心之地,南北都是大明领土,一个交趾怎么跳出大明的手掌心?
粮食问题外,大明的铁路、电力,都在内地,交趾拿个屁造反啊。
所以,不拆分是有道理的。
可中枢已经拟定了,拆分政策,交趾省拆分成交趾省和林邑省,林邑省简称占或林。
省治肯定是现在的西贡,就是胡志明市。
西贡处于湄公河三角洲上,沿海却不靠海,类似于广州、曼谷,这里一直是交趾省第三大城市。
交趾第一大城市是驩州(顺化),第二大城市交州(河内),第三大城市就是西贡了。
西贡这个名字,是郑和下西洋时,路过这座城市,取西方来贡之意,起的西贡这个名字。
这座城市,也是景泰朝建起来的。
说实话,占城国的首都,大明没看上,所以自己掏钱,在西贡建设新城,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占城首都僧伽补罗宗教气息太重了,不适合建都。
建都在这里,早晚会被同化。
所以,僧伽补罗简化成了僧罗,只是一座小城市而已,朝廷并不肯投资在这座城市,这几年逐渐退化成了旅游城市,也就仅此而已。
至于将林邑简称是占,老皇帝都不太放心。
占城国国民并入大明的比较多,看似清理得很彻底,其实未必,这里距离大明的京师太远了,朝廷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什么都能管到,自然要多重因素考虑建城。
朝臣也担心,占城国国民以遗民自居,阴谋造反。
问题是,这些遗民都融化进入大明,挑不出来了。
那就简称用林或象,可万象省已经用了象,那就用林。
大明就要出现第五十八个省了。
而且,交趾省的经济重心,主要在西贡,人口方面也是林邑省人口更多,交趾省人口偏少。
对于拆分,林邑省的百姓是支持的,他们总认为北面吸他们的血,交趾省的赋税基本都是南方贡献的,凭什么要养着北面的废物。
民间割离,也是拆分的原因。
交趾省南北百姓互相不满,北方百姓认为朝廷将投资重心投给了南方,才造就了南方辉煌,如果投给北方,北方也不差,是朝廷偏心,再说了,南方人忸怩不够大气,不如北方豪爽。
反正问题多多。
拆分成两个省是必然了。
朱厚煐在整个交趾感受到的就是富,比北直隶要富得多。
电气革命兴起后,这里是电话装机最多的地区,到了景泰六十六年,很多富户人家就都已经有了电话。
这是朱厚煐在其他地方没见到的,即便富裕的汴京,富裕的吉隆坡、新京,都看不到这么多台电话。
南交趾的电话引进,和电机厂,设在南交趾息息相关。
大明一共有两个最大的电机厂,一个在黑龙江哈尔滨,另一个在林邑省西贡。
所以,南交趾遍地是电话,因为电话安装费用低,也因为本地人能看见电话,了解电话。
也说明本地人有钱,现在安装一台电话,需要十几万元,购买一套大房子了。
朱厚煐还发现一个问题,明明和万象省毗邻,气候相差并不特别多,但交趾人的身高明显比万象省高,主要移民都来自大明江南。
可身高确实有差异。
在万象省和交趾省两地生存的百姓,几乎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两个地方人长得不一样,明明拥有共同的祖先,有的还能攀上亲戚呢,偏偏长相出现了偏差,这就是水土问题。
而且,交趾人明显白皙,因为最开始以白为美的,就是江南士绅,他们移民来到了交趾,肯定会延续自己的爱好。
交趾太阳又过于毒辣,想维持白肤,就得在化妆品上下功夫,他们就研究出了防晒霜之类的化妆品。
交趾产的防晒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